456【文武帝王庙】-第2/3页



  赵瀚说道:“都言皇帝是天子,崇祯是天子,朕也是天子。都是天之子,上天该爱哪个?那就以灾祸为考验,哪个天子能应对,便选哪个为真命天子!就像你们为人父,给一场考验,只知哀求父母的儿子是废物,懂得自己度过难关的才是千里驹。朕同意大祀天地,仅在表达天子对上天的尊敬,绝非哀求上天保佑社稷万民。真正的天子,该当自己迎难而上。诸卿不曾读《易》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恭听圣诲!”众官又呼。

  赵瀚对翰林院掌院王调鼎说道:“记下这些话,写成一篇文章,明年编入《大同集》中。各级官吏,若遇天灾,不得耽于祭祀,当领导民众共渡难关。祭祀不得为政绩,只知祭祀而不知救灾,今后直接罢官不用!朕只听过禹王治水,没听过禹王祭祀天地而洪水自退!”

  这是给祭祀定下基调了,祭祀只是礼法,跟政绩毫无关系,作为形式保留而已。

  陈茂生趁机说道:“请陛下钦定文武庙先贤。”

  曲阜孔氏被大量法办之后,南宗孔贞运被册封为衍圣公,但孔庙和文庙的祭祀制度,还有相应的祭祀对象却悬而未决。

  甚至,各地文庙是否重启每年的祭祀,赵瀚都一直拖着不给回复。

  赵瀚扫视众臣:“文庙先贤,孔夫子及其弟子,只保留儒门四圣。孔门十哲,除了四圣之外,其余全部请出文庙。孔庙是否祭祀十哲,这是孔家自己的事情,但文庙我觉得还是该改一改。”

  把孔门十哲请出孔庙?

  九成九的大臣都听傻了,这这这这……这他娘的怎生得了?

  也不是全请出去,还保留着颜回嘛。

  赵瀚不理会群臣的议论声,继续说道:“今后的文庙,主祭至圣孔子,配祀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至于七十二贤,荀子、左氏、谷梁、公羊、韩愈等先贤皆可保留,其余许多都有待商榷。史家之独唱司马迁何不加入?先天下之忧的范仲淹何不加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何不加入?朱熹、王守仁何不加入?”

  李邦华声音颤抖道:“陛下,如此大举改动,恐遭天下士子非议。或可等统一天下之后,再来议定文庙祭祀哪些先贤。”

  “不必,就现在,”赵瀚说道,“你们下去,都给出一份名单。选入文庙祭祀的先贤,当有立功、立德、立言之其一。朕说的司马迁、范仲淹、文天祥、朱熹、王守仁必须列入文庙七十二贤!”

  “遵命!”

  李邦华硬着头皮答应。

  不但赵瀚要被天下士子痛骂,庞春来、李邦华等人,同样逃不过骂名。

  李邦华怎也想不明白,如今天下未定、灾异不断,赵瀚为啥要在节骨眼上干得罪读书人的事情?

  赵瀚继续说道:“文庙不得大肆兴建,也不得反复祭祀,一年最多祭一回,更不得借祭祀文庙而盘剥百姓!任何官员,祭祀文庙之时,都不得征召役夫!还有,重设武庙。等今后兴办军事学院,每个军事学院附近,必须修建一座武庙。”

  庞春来问道:“陛下,若欲复设武庙,姜子牙该居何位?”

  “首位!”赵瀚回答。

  庞春来又问:“姜子牙被请入武庙,那帝王庙是否还要配祀?”

  “一并。“赵瀚说道。

  李邦华说:“陛下,于礼不合。”

  赵瀚说道:“姜子牙既有功德,便同祀于武庙和帝王庙又如何?”

  明代是没有武庙的。

  朱元璋时期兴建帝王庙,发现姜子牙不在周武王身边,就问礼部官员:“姜子牙何在?”

  礼部官员回答:“姜子牙是武庙主神,被封为武成王。”

  朱元璋非常生气:“姜子牙是周武王的臣子,怎么可以封王?岂非君臣混乱?当去掉姜子牙的王号,迎回帝王庙配祀周武王!”

  礼部官员很为难:“姜子牙是武庙主神,请去帝王庙之后,武庙如何做法?”

  朱元璋说:“那就不要武庙了!”

  于是,终明一朝,武庙都消失无踪。

  李邦华重复明初君臣的问题:“陛下欲重置武庙,姜子牙是否恢复王号?”

  赵瀚笑道:“孔子的文宣王都没了,姜子牙的武成王怎能保留?孔子既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姜子牙就封一个大成兵圣祖师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