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王之良】-第2/3页



  数日之后。

  “报!上万贼军,顺浏阳河而来,已在三十里之外!”

  “再探!”

  王之良走上城楼,望着城外民居,此刻感到一阵迷惘。

  他师从“关西夫子”冯从吾,主修的是“关学”,关学创始人为张载,即喊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位。

  到了冯从吾这里,以关学为基础,融合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在明末搞出一种全新的关学。

  明末各学派都是如此,呈现学术大融合趋势。

  比如张秉文,修的便是融合了心学、偏向实学的理学。可惜,被满清打断了脊梁,虽然发展壮大为“桐城派”,却丢掉了核心理念,只剩下考据和散文这种空壳。

  桐城派的前身主张实学,冯从吾的关学同样主张实学。

  只要是明末求变的学派,全部提倡实学,主张学以致用,主张避虚就实!

  王之良虽然是陕西人,却也属于东林党,而他的业师冯从吾,正是东林党西北领袖。

  学、行、疑、思、恒,这是新派关学的五字真言。

  王之良如今只剩下“疑”,不知如何“行”,也不知如何“思”。在来湘南之前,王之良仔细研究过赵瀚,然后他的三观就被击毁了。

  王之良发现,江西赵贼正在践行“横渠四句”,就仿佛一个野生的关学弟子。

  天下大同,即为天地立心。

  均田分地,即为生民立命。

  恢复《孟子》的缺失章节,在白鹭洲书院提倡学术自由,即为往圣继绝学。

  整顿吏治,江西安定,似有匡扶天下之志,即为万世开太平。

  这不是什么反贼,若此人夺取天下,必为一代圣主!

  王之良不想跟这样的人打仗,甚至有一种屈身投效的冲动。

  但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没得选择。

  王之良叹息一声,又去巡查城防。

  别看城里有一万一千守军,可全是团勇新兵,统领部队的也都是乡绅。这些乡绅,根本不会打仗,就连怎么守城,都必须王之良手把手教导。

  真特娘的累!

  幸好监军太监怕死,留在岳州府没过来,否则王之良还得分心应付太监。

  下午时分,李正率领大军前来,距离长沙城数里,便背山依水而扎下大营。

  王之良和李正,都派出探子查看情况。

  而且,双方探子皆驾小船,在狭窄的浏阳河里隔空对望。

  “杀!”

  大同军探子,驾着十余艘小舟,朝着官兵探子冲去。

  官兵那边立即撤退,根本就追不上。追至城外一里地,大同军探子上岸观察,其中一个还带着千里镜。

  随即,他们又四下探查,找本地百姓询问情况。

  “报!”

  “长沙城防守森严,数日之前,有大官带援兵而至。有说来了几千人,有说来了上万人。”

  李正此时有些懊恼,他不该等待黄幺的军令。若是攻占浏阳县之后,立即带兵直扑长沙城,有陶家做内应说不定就拿下了。

  有时候,赵瀚会聘人给军官们讲兵法,李正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兵贵神速”。

  还能怎么办?

  以李正的兵力强攻长沙,就算一切顺利,至少也得打三五个月!

  把萧宗显、陈福贵、胡定贵等大小军官叫来,李正说明情况之后,问道:“各位一起商议吧,接下来该如何打?”

  跟清代史学家同名的万斯同,建议道:“要不直接绕过长沙,去打前面的湘阴?”

  李正摇头说:“长沙城卡住河道,军粮运不过去,走陆路运粮容易遭到袭击。而且,若是久攻湘阴不克,我军恐被断了粮道,到时候全军都要饿肚子,还将遭受前后夹击之危。”

  “我的意思是说,”万斯同解释道,“派一支精锐,昼伏夜行,奇袭湘阴。只要占据湘阴,长沙就成了一座孤城。”

  萧宗显说:“可派些探子,去湘阴打听情况。若是湘阴兵多,就不去管它;若是湘阴兵少,就派精兵奇袭之。”

  胡定贵说道:“不管他那么多,先在长沙周边村镇分田!”

  李正笑道:“浏阳的田都还没分完,哪来那么多人手,跑到长沙这边来主持分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