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许士大夫再回来-第2/3页



徐达打定了主意,火速去联络其余御史言官……经过了他的整顿,御史台也集中了不少军中退下来的老兵,可不是过去清流为主了。

徐达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之后,立刻得到了大多数御史的支持。

“请总宪放心,我们也都是这个意思,这些年教化经费投了那么多,却还是没有效果,该改一改了!”

御史台经过徐达的整顿,今非昔比,他们不光战斗力强悍,而且还能影响舆论……很快就有人出面,向应天的报纸阐发了主张,仅仅是标题,就让人目瞪口呆:“警惕士大夫班师回朝!”

门下省,宋濂和刘基,还有姚广孝,几个人凑在了一起。

刘伯温首先道:“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你们两位怎么看啊?”

宋濂哼了一声,“伯温兄,咱们俩最是熟悉不过,我年幼时候求学之苦,你是清楚的。如果当初有这么个夏河寨中学,我该多高兴啊!”

刘伯温翻了翻眼皮,笑道:“那是当初啊,现在呢?”

“现在?”宋濂呵呵道:“你以为我和当初不一样了吗?笑话!”

刘伯温点头,“这就好!”

当他把目光转向姚广孝之时,没等说话,姚广孝就先笑道:“我可是僧人还俗啊!”

刘伯温不客气道:“出家人不爱财,越多越好!谁知道你又怎么想的?”

姚广孝气得笑了,“我当初也不是什么正经和尚啊!”

这一句话,弄得三个人,哄堂大笑。

刘伯温欣然道:“这么说起来,咱们门下省也是这个意思了呗?”

宋濂怔了下,好像还缺了一个人。

姚广孝道:“那个龚伯遂被汪广洋请去了。”

刘伯温哼了一声,“随他去吧!”

中书省这一边,孙炎也无可奈何,闹得这么大了,不拿出个办法,也不行了……我这人也命苦,好容易接了相位,这大事情就一样接着一样。

好歹蓝玉争气,一下子就把倭国收拾了,对外用兵一切顺利。只是这朝堂上的事情却是不好办。

这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孙炎只能向朱标请令,随后在中书省,召集各部尚书,门下省,御史台,以及国子监,翰林院等等大小九卿,悉数驾临。

今天的局面,很是有趣,徐达代表御史台,单独站在一边,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都督汤和也来了,二人并排,虽然人数不多,但份量大的吓人。

随后就是门下省的三位都给事中,也是气势汹汹。

而在另一边,汪广洋、胡惟庸,另外还有数位尚书,也包括国子监祭酒等人,赫然在列。

隐隐相对的两伙人,还真是势均力敌,很难说谁优势更大。

只不过就在即将议事的时候,商务部尚书江楠赶来了,她几乎没有迟疑,直接站在了徐达的旁边。

这下子让人微微一怔,难道这是张太师的意思?

就在所有人还在思忖的时候,又有人匆匆赶来,正是教化部的郎中钱唐。

按照道理,他是没资格参加的,但他偏偏就来了。

众人吃惊之余,孙炎咳嗽了一声,“我听说了,那篇警惕士大夫班师回朝的文章,是钱郎中写的。”

钱唐点头,“确实我所写,不过另外还有几位御史,包括马君则,张羽,王进等人,我们的看法也都一致!”

孙炎点了点头,“我知道了,钱郎中,你先在一旁等着。”

钱唐退到了一旁。

孙炎这才审视两边,随后又对朱标道:“太子殿下,我先说两句,所谓士大夫班师回朝的问题,是存在的,而且还很明显。这个根子,就出在教化上面,不把教化的问题解决了,后患无穷!”

朱标微微颔首,却没有说更多。

短暂沉默之后,汪广洋笑了笑,“孙相,何谓士大夫?必定出身名门,为官治学,名扬天下。又有家族势力,尤其是能够避税,逃避赋役,居于百姓之上。我大明以均田立国,又拆分世家,不许逃避田赋徭役……要是非说有士大夫,我以为是不是可以推敲一二?”

这就是孙炎威望不够,虽然表态,但立刻就有人反驳。

此刻刘伯温直接向前一步,“汪参政,你说了那么多,其实都是表象。所谓士大夫,核心在于学,只要把持了教化,可是生生世世为官,这就是士人!”

刘伯温又道:“我以为考试的时候,千方百计,不许贫寒子弟入学,就是搞世家门阀的那一套,就是新一代的士大夫!这就是我的看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