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济民学堂的人样子-第2/4页





    到底没有什么颠覆的效果。

    张希孟思索了一下,也明白怎么回事……水晶这种东西,天然存在,不过是经过匠人的打磨,做成了望远镜,还远不到天翻地覆的程度。

    真正关键的是材料!

    只有在材料上面有所突破,才能真正改变世界……比如玻璃!

    当张希孟开始关注玻璃的时候,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玻璃这东西也不是什么稀奇的玩意,一样可以上溯到先秦的时候。

    那时候就广泛出现,被当做玉的替代品,镶嵌装饰器物,像罐子啊,剑柄啊,都有用玻璃的习惯。

    张希孟在翻阅史料的时候,都有种万物起源是春秋的感叹。

    其实在华夏大地上,有一段时间,是相当重视技术发明的,也有过工匠受到尊重的时代……至于后来为什么就改变了,似乎不需要多说了。

    除了玻璃制造很早之外,张希孟还发现历代都有工艺传承,元朝就专门设有瓘玉局,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烧制玻璃的。

    只不过从先秦开始,一直到元朝,烧制出来的多为彩色玻璃。

    而且用途也和后世不一样,这些玻璃多数用来平替玉器了。

    这也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历代发展的玻璃工艺,和后世大行其道的透明玻璃不同,属于铅钡玻璃这条科技树的。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工匠有了,工艺也不缺,只需要把科技树矫正过来,改走钠钙玻璃的路线,就能得到成品了。

    可事实证明,张希孟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要烧制钠钙玻璃,最大的问题是需要的温度更高,远不如彩色的铅钡玻璃容易烧制。

    所以必须提升炉温,然后烧制玻璃的工匠,就和炼铁的工匠走到了一起!

    说来惭愧,这两伙人,在从前并没有合作过。

    玻璃工匠根本瞧不起铁匠……你们摆弄的什么玩意?

    不就是不值钱的铁疙瘩儿吗?

    制造兵器,菜刀,都是杀生害命的。

    你看我们烧制玻璃的,烧出来的东西,叫药玉!

    君子如玉!

    我们就是在造玉石。

    山川灵秀之气,才能孕育出来玉石。

    我们烧制玻璃的,就是夺天地造化,是神仙手段!

    而且我们的成品,都是给达官显贵用的,皇后的凤冠都有我们的产品。

    你们铁匠拿什么跟我们比?

    好家伙,原来工匠里面还有歧视链!

    张希孟狠狠批评了玻璃匠人一顿,亲自组织联合攻关……还真别说,在他干涉之下,大明的玻璃烧制技术,取得了飞跃,终于在洪武八年的时候,大批量烧制出透明的玻璃。此前也能烧制,但是由于杂质的问题,会有淡淡的绿色。

    直到洪武八年,问题彻底解决,良品率达到了八成五。

    而与此同时,明朝的冶铁工业也提升了不少。

    属于砥砺前行,互相进步了。

    而且张希孟也发现由于行业的壁垒,敝帚自珍,工匠非常排斥和其他人交流,别说外人了,就算本行业的也不行,互相防着,就跟防贼似的。

    虽然张希孟狠批了这种情况,但他觉得这种问题,很难解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