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冠军……侯,回来了-第2/3页





    为什么明知道科举弊端那么明显,选拔出来的,也未必都是治国英才,历朝历代,甚至是元朝,都不能免俗,一定要走到科举这一步?

    道理很简单,考试出来的,毕竟是经过了努力,付出了辛劳。

    贡院考场,有多艰难,不言而喻。

    十年寒窗苦读,又经过了好几天的生死折磨,吃喝拉撒,皆在那么小的地方,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未必能做到。

    但至少这些科举出来的人,不会被轻易收买……即便是主考恩师,给了那么大的好处,这些读书人,该放弃也会放弃。

    就像徐阶,花了那么大心力,提拔张居正,结果等高拱掌权,收拾徐阶的时候,张居正依旧无动于衷,选择了装傻,甚至给高拱当了狗头军师。

    当然也别怪张居正,徐阶在师父夏言倒霉的时候,只是默默把孙女送给了小阁老的儿子当小妾。

    同样的情况,申时行也坐视老师张居正被神宗开棺鞭尸……

    很无情,也很残酷。

    可这就是科举的师徒,塑料到了极点。

    假如换成推荐的,靠着姻亲上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又会怎么样?

    大约这些人就会聚集在太傅司马懿的周围,行高平陵之变,谋朝篡位了。

    师徒如父子,师徒到底不是父子。

    自从唐朝以后,历代都很少出现能够废立天子的权臣,尤其是宋明两朝……甚至唐朝的宦官能随便摆布皇帝,行王莽董卓故事,也毫不迟疑。

    可是到了明朝,出了那么多名声赫赫的大太监,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威胁到皇帝的安危?

    这问题又出在哪?

    随便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无数答桉。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经过唐代的发展成熟,到了宋朝,官吏的选拔方式,主要变成了科举……朝中掌权之官,皆是考出来的。

    我堂堂部堂高官,我敬畏你九千岁不假,我害怕东厂锦衣卫,也没有错……但是让我跟你造反,做梦去吧!

    我是考出来的官,虽然可能受了你的恩惠,但是和那种需要舍命报答的知遇之恩,完全是两回事。

    甚至谁敢跳出来,威胁皇权,那些平时唯唯诺诺的高官们,会断然出手,重整乾坤,澄清宇内。

    抢一个从龙之功还是手到擒来,就犹如东林党在移宫桉里面做得那样。

    说了这么一大堆,科举制最大的好处,也就呼之欲出了,科举改变了权力的运行规律,能够保证皇权的稳固。

    哪怕群臣联手欺骗天子,哄骗皇帝,却也没有谁想取而代之。

    老朱家的皇帝再憋屈,比起孛儿只斤家的前辈,还是好了不知道多少倍的。

    这种差别,非是钻研历代典章制度的人,不能窥见。

    张希孟自然是有这个功力的,稍微有点不同的是,他把这一套发扬光大了。

    从当年进金陵,开科取士起,张希孟就不断主张扩大科举人数。

    几百人,几千人,一般的考试,商科考试,这些年来,许多衙门的书吏,八成以上,都是通过考试的。

    这群人广泛存在各个衙门之中,平时他们也感慨朝廷不公,命运不好,明明都通过了考试,为什么不能蟾宫折桂,一飞冲天?

    还在衙门里,干着最碎屑的事情,累得头晕眼花,一点前途都看不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