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传国玉玺-第2/3页





    张希孟笑了笑,“宋学士,我身边的确是缺少修史之人,咱们配合了这么多年,也是珠联璧合,自然是无话可说。但是有关元史和蒙古史的部分,我的意思是咱们能不能找几个当事人,让他们协助修史!”

    宋廉笑道:“张相不是早就让这些人写回忆录了,咱们参考一些他们的东西,也算是利用他们了。”

    张希孟一笑,他已经猜到了宋廉的意思,忍不住笑道:“我是想在国史馆里,专门召集一批人,让他们负责元史部分。”

    宋廉略微发怔,就说道:“张相,心胸开阔,海纳百川,自然是好的。只是我担心他们久而久之,不免擦胭脂抹粉,违背了我们修史的初衷啊!”

    张希孟笑着点头,“确实,所以我希望让那些经过改造,能够确实认识到问题的人,来参与写作。他们经历亡国之痛,让他们写起来,估计下手会更狠也说不准!”

    明末的那批文人不就是这样,不但深刻反思,还在修明史的时候,不遗余力地黑大明朝。

    宋廉还是将信将疑,“不管怎么说,我以为都要仔细审阅,万不可疏忽大意!”

    见宋廉如此,张希孟自然是无话可说,你愿意辛苦流汗,我又何必拦着!

    基本上这个修史,是接下来张希孟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秦汉,隋唐,赵宋。

    这是他需要着重负责的地方,有哪些得与失,有什么经验教训,对整个华夏,又有什么贡献……

    修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修史不是破桉子,不是寻找绝对的真相,既然沾上了一个修字,就要有所取舍。

    而做出取舍的标准,就是一个人秉持的史观。

    儒家修史就是典型,他们喜欢以道德作为评判标准,如果有什么不符合他们观念的人和事情,就要进行“修理”。

    一个名声败坏的奸贼,哪怕做了好事,那也是居心不良。一个好人,做了坏事,那也是情非得已,可以原谅。

    张希孟这一次修史,他希望秉承一种多谈政务,从利益角度出发,看看这些策略对谁有利,从而揭示背后的用意……张希孟很希望能把这一套东西,教给所有读书人,让大家伙掌握一柄神器,捏住破解浩瀚史册的钥匙。

    一部鸿篇巨制,一份良苦用心,今后大明会走向何方,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本书修的如何?

    张希孟并不敢怠慢,就在他忙碌的时候,朱元章竟然主动登门,前来查看。

    张希孟,宋廉,还有几位文臣都过来迎接。

    “主公,千头万绪,还没有理出大概,如果主公着急,臣可以把先前拟定的大纲交给陛下。”

    朱元章心不在焉,随口道:“不忙,不忙!”

    他转了转,明显是有心事,张希孟也不好直接问,好在老朱不是存事不说的人。

    他转了一圈下来,就跟张希孟道:“先生,这一次攻克大都,又夺取上都,可是拿到了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张希孟下意识摇头,“确实是从仓库里搜到了一些玉印,但未必是那块传国玉玺。”

    听到这里,老朱顿时皱起眉头,“莫非说传国玉玺,不在元朝?”

    这时候翰林学士宋廉就说道:“陛下,据臣所知,早在宋哲宗时候,就有人认为所谓玉玺是假的,无奈大宋朝廷认准了,后来这块玉玺在靖康年间,流落到了金国。后来元廷倒是从民间购得了一块玉玺,但多半也是伪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