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主公知道了?-第2/3页



    这世上还有钱财收买不了的人吗?

    “李相,此事并非李相公一人之事,实在是吴王定的规矩有漏洞,纵然李相公不贪不占,其他人也会下手的,既然人人如此,李相又何必与众不同呢?”

    “你放屁!”李善长气得骂人了,“你把吴王手下百官看成什么了?老夫纵然不才,可还有张相公,还有其他众人,他们也都是贪赃枉法的人吗?”

    还不错,到了这时候,李善长依旧记得拍张希孟的马屁。

    可王环却满脸不屑,“张相公他也只是书呆子罢了,文章写得再好,却是不通政务,比起朱熹强不了多少!”

    好,真是好大口气!

    他说这话的时候,张希孟的眼光骤然严厉,随即他默默无声,只是冷冷盯着王环的后脑勺。

    这么长时间了,还没见到这么急着送死的人,让我好好瞧瞧,你还能作到什么地步?

    李善长一怔错愕,竟然也来了好奇的心,这回不光我了,连张希孟都被鄙视了,李善长的心情竟然还好了那么一丢丢儿。

    “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吴王麾下文武,在你的眼里,都这么不堪吗?”

    王环向前跪爬了半步,他挺直脊背,竟然有了那么几分郑重。

    “好叫李相得知……吴王虽然不许有职田职钱,但地方衙门尚且需要运转,也需要日常开销。且吴王广开科举,地方书吏差役,比起从前大大增加。这都需要数量惊人的钱粮财税,方能供养。”

    “小人还得知,在淮西的时候,吴王是用粮长征集地方田赋,统一押解府库。另外又设立军屯,填补军粮,如此则军民两便,钱粮充足,遇到战事,兵卒奋勇争先,民夫踊跃运粮,才有了今日吴王之盛!”

    真不愧是豪门大族,这个王环竟然把朱家军的财税奥妙,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不过想想,也用不着太惊讶。

    以王家的实力,必定帮着元廷征收赋税,不管是田赋,漕粮,还是商税,他们都接触过。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元廷纵容商贾豪强,这帮人说穿了都是官商,懂得官府运转,也没有什么稀奇的。

    “李相公,有句话叫君以此兴必以此亡。用粮长征粮,以民夫运粮,的确省去了许多麻烦,也少了很多官吏。看起来一时得利,吴王必定不会轻易废掉。但是粮长必定不是官员,没法一层一层,把财税解送朝廷。”

    “以现在而论,小人就知道,有不少滁州,和州等地的粮长,只需要把税粮送去扬州就好,并不经过户部。而且这些税粮,也有一部分要留存本地使用,随着吴王疆域越发辽阔,人丁田亩越来越多,留存转运的税粮也会越来越多……睿智如李相公,不会不明白,这里面有多少可以动手脚的缺漏。”

    王环仿佛还嫌不够,又继续道:“吴王出身贫苦,何曾见过多少钱?张相年纪轻轻,更不知道柴米油盐,他鼓捣的均田,倒是有些高明之处,可均田之后,不还是要征收田赋吗?既然要征收田赋,就要有人去做,就要涉及这些田赋怎么分派……”

    王环侃侃而谈,既挖坑李善长之后,又鄙夷张希孟,现在还瞧不起朱元璋……顺利完成三杀,正在作死的路上,坐着火箭,疯狂突进。

    他还自鸣得意,竟然拿出了具体办法。

    “李相只要划出一部分土地,算作地方衙门开支。命令粮长专供杭州府衙,和周边的兵马官吏之用,这样一来,朝廷户部就管不到这些田亩了。吴王那里,只要保证解送太仓的粮食充足,他就无瑕顾及别的事情。而这些土地,该怎么处置,又怎么让钱生钱,还不是要看小人的手段!到时候只要多种桑树,多建茶园,再靠着海外贸易,从蛮夷手里赚来的银钱,又何止几十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