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兴起-第2/3页



  就在大家伙迟疑的时候,李善长才站出来,告诉大家伙,先别急,真正的关键在祭祀岳飞,上位在岳王坟前有重要的事情宣告!

  这时候大家伙才明白,敢情祭天只是一个过场。

  其实这也符合一路走来,形成的理念,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那么祭天地的动作,自然可以简化,关键还要落在人心上!

  那又该如何收拢人心呢?

  这个答案马上就要呼之欲出了。

  以朱元璋为首,率领所谓文武,外加上方国珍,还有其他各方使者,聚合杭州百姓,各地前来的读书人,一起赶到岳飞墓前。

  祭祀先贤朱家军做过一次,上次是祭祀镇江的宗泽,这一次却是落到了岳飞身上,规模竟然大了十倍不止。

  上一次是由宋濂阅读祭文,他历数历史,讲三皇五帝,华夏传承绵延,以至于赵宋败于崖山,社稷断绝……又以人心不死,矢志不渝为意,得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真意。

  宋濂扪心自问,再重写文章,或许文辞能够更加优美,但是格局气度万难超过。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的即位文稿,他万万不敢操刀,甚至连碰都不敢碰。

  这么大的事情,只能让张希孟来。

  五千年历史摆在那里,还能如何阐释,如何继往开来?

  一切都看张先生的一支大笔……说来说去,还是要看张希孟的。

  果然,张希孟也不负众望,把这篇文章写出来,递给了老朱,其他外人是无缘得知详细内容的,本来想着让老朱当众宣读就好了。

  谁知道朱元璋在见了方国珍之后,在祭天的路上就跟张希孟说了,这篇文章还是由他宣读,老朱只是宣布那些具体策略就好。

  张希孟怔了怔,他撰写文章,让他来读,难度不大,对整个流程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种登基即位的诏书,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

  放在后世,怎么也是要背诵并默写全文的。

  没瞧见宋濂老头读了一次,都感激涕零,铭刻肺腑吗!

  想来这是老朱要把出风头的机会留给自己。

  张希孟到底无话可说,只能一身大红袍,在万众瞩目当中,昂然阔步,到了岳飞墓前,先是进香施礼,而后高举祭文,面对着所有人,大声朗读。

  “自三皇五帝,华夏兴焉,天下大势,分合不断,仔细梳理脉络,王朝之上,尚有两起两落,各有千年以上……”

  张希孟这个开头,就把不少人吓了一跳。

  真是好大气魄,历代王朝更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张希孟却说在王朝之上,还有两场更多的起落,倒要看看,你怎么超越王朝,怎么阐释历史?

  “上古之时,洪水肆虐,万里黄河,民生举步维艰,华夏诸部落,难以自保,故有贤人挺身而出,聚合万民之力,治理水患,结成国家,是为夏朝之始……”

  有关大洪水的记忆,几乎是每一个文明源头处,共有的东西。似乎在几千年前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下起了大雨,水患考验着所有人。

  在这个时候,东方神州,大禹扛起斧头,率领民众,劈开山岳,疏通河流,前赴后继,终于制服了洪水。

  没有屈服,也没有祈求神明帮助,就是靠着我们自己,驯服洪流,将中原大地,变成适宜人们生息繁衍的神州大地。

  从此开始,中华大地,就展现出和其他地方不同的画风……历经夏商周三朝,分封制走向终结,春秋战国,无时不战,天下该往何处走?

  在这个时候,那个男人站了出来!

  “书同文,车同轨,天下大一统……始皇之功,功在千秋。秦汉成就大一统格局,一路走来,直至宋朝灭亡,又是一起一落。”

  听到这里,在场的读书人已经开始点头了。

  尤其是宋濂,更是眼前一亮。

  因为上一篇祭文说到赵宋之后,士大夫和君王共天下的路走到头了。

  但具体该怎么看,似乎还没有说清楚。

  这一次张希孟把这块给补上了。

  从大禹治水,一直到春秋战国,这是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张希孟总结为第一个起落,也就是华夏诸国,逐渐向外开拓,占据东亚这块土地的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