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订)-第3/3页



    可是听先生的讲解,大家伙只觉得太合理了,真要是这么收法,不用衙门来催,他们都想自己主动缴纳了。

    “这是一本粗略的账,在夏收之前,要给每一个村子,发出一份告示,公布田赋的收取办法和数额。如果不出意外,就按照这个数额来征收。同时,如果出入比较大,准许村民提出意见,你们还要负责传达上来,并且再次派人核实。”

    “一些村子之中,有士兵的家庭,要安排人去帮着收割,要做到颗粒归仓,让将士们安心!那些孤寡老人,或者是缺少壮劳力的家庭,要鼓励村民之间,互相帮助,必要的情况,也可以派人帮忙,力争不漏掉一家一户!”

    “滁州不大,几个县加起来,也不过二十多万人。滁州也很大,因为从滁州就能见到整个天下!”

    “咱们在这里总结的办法和经验,日后就会推广到各地,我们做好了,让百姓心悦诚服,有了充足的粮草供应,有了足够的兵源后盾,我们才能越打越强,才能恢复汉家山河!”

    “总而言之,凭着一颗公心去做,对得起自己的出身,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上位的那碗汤!”

    学生们用力颔首,不论日后如何,在当下,他们牢牢记住了张希孟的这番话。

    ……

    张希孟交代了学生的任务,又去了军屯。

    军屯的情况就比较单纯了,无非是几个千户跟张希孟周旋,他们一心想要少交一点。

    毕竟虽然在朱元璋那里,定下了三七分账。

    三成上缴,七成留作本千户的军粮,可是如何认定产量,却是张希孟的权力。

    比如冯国胜就跟张希孟百般解释,“先生,凭什么我们千户,比李新材那个千户亩产高了三成,这不公平!”

    张希孟看了看那一条水渠,笑呵呵道:“你们为什么不上报这条引水渠?”

    “这,这是弟兄们自己修的,还,还没修好……原本是没有的,我,我还没来得及上报。”这位未来的宋国公,红着脸,努力辩解的窘迫样子,十分有趣。

    张希孟笑道:“现在上报吧,多修水利工程,也是一件功劳,弟兄们有赏赐,你身为千户,也是有功劳的!”

    张希孟笑着去下一处调查……忙碌一直持续到了五月份,一夜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至正十四年,是岁,滁大熟!

    乐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