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门-第2/3页



  尖锐的骨哨声还在响,负责去召集牧民各部落头领的王庭使者每经过一地,都会大喊几句话,让牧民们自己去传达。

  大意是今年天气更加寒冷,冻死的牛羊不计其数,要想活命,就只能跟着首领南下劫掠汉人。

  这道命令在短短数天之内,就传遍了整个弹汗山附近所有大小部落。

  鲜卑人沸腾起来,有人愿意跟着首领去,有人自然也不愿意。但这次魁头很聪明,采纳了兄弟步度根的意见,三兄弟很清楚,他们能够控制的部落只有总数的一半。

  而且为了不让自己的部落被吞并,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兵马带着南下,如果只单单他们出兵的话,最多一万骑就已经是极限。

  草原上的敌人可不仅仅是恶劣的天气,匈奴人,乌桓人,乃至鲜卑本族人,都是残酷的竞争对手。

  在檀石槐时期,鲜卑一家独大,将匈奴人赶去了西域,把乌桓人死死压制在幽州北面,依附于汉朝。但檀石槐死后,鲜卑人反而自己开始分裂开来,魁头和骞曼就不多说,目前跟公孙瓒关系最好的东部鲜卑,同样是内讧不断。

  弥加、素利、槐头、阙机等部互相攻伐,最后互相吞并,在柯比能之后,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最后分裂出了段部、宇文部、慕容部等,可以说,这些东部鲜卑,就是后来五胡乱华的先祖之一。

  所以为了防止在自己部落出兵南下之后,留守的老弱妇孺被其他部族吞并,他们就必须想办法裹挟着其他部族一起走,至少要让他们派出不能威胁自己部族的兵力。

  如果是在以前檀石槐时期,哪怕是在和连早期,这都不叫事,一道命令下去,所有的鲜卑部族,都得乖乖听从号令,派出兵马攻打汉朝。

  但鲜卑王庭早就失势,自然得用别的办法。

  三兄弟中步度根最聪明,干脆利用牧民们对现在生活的困境,胁迫所有部落头领接受这次南征的提议。

  事实上汉末时期,很多游牧民族都开始大规模内迁,不断地往南移动。

  后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课本上就有介绍。

  只是历史课本没有给予南迁的原因,而如今根据推算,小冰河时期,就是他们内迁的最大因素,同时也是五胡乱华最重要的一个客观条件。

  当生存日益艰难的时候,战争自然也就成了唯一的手段。

  很快,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随着天气越来越冷,牧民们的牛羊再一次出现大规模的冻死病死,食物在肉眼可见的减少,南下的呼声在各个部落之间越来越高。

  骞曼阙居柯最等部落大人虽然清楚这是魁头胁迫他们的手段,但底下闹腾得太厉害,而且骞曼今年还没成年,部落权力依旧掌控在和连留下来的一些老臣手里,他们的部众也都希望南下,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万般无奈之下,他们最终选择屈服于单于庭。到十一月初,除了骞曼以年幼,阙居柯最以年老没有来以外,无数大大小小的部落头领、贵族,齐聚于单于庭,听从魁头的号召。

  三人虽然没有来,但魁头也知道他的目的已经达到,这些人不过是骞曼等人的使者而已,既然他们能来,至少说明计策成功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就要看看各家出多少兵马。

  最终经过商议,骞曼部出兵八千,阙居柯最各出兵三千,其它小部落凑人数,林林散散,约有三四千人左右。

  看着很少,但现在的中部鲜卑,就这点实力。

  总人口不到五万户,以每户四到六口人计算,整个中部鲜卑只有二十多万人口,而老人妇女儿童占了约三分之二的比例,即便所有兵马出动,中部鲜卑也只能出六七万骑兵。

  何况这些兵马不可能全部出动,能动用一半就已经是极限。不然的话,部落里将会彻底没有成年男子,只剩下老弱妇孺,在草原十分危险。

  魁头实力最强,则出兵一万五千人,这样加起来,可以动用的兵力能达到三万多人,差不多是可动用兵力的极限。

  在确定出兵之后,各部落很快就开始了战争动员。

  无数牧民下了马放牧,上了马提刀,自备武器干粮,在一声声呼喝之中,骑上自己最雄壮的马匹,在各部落头领的催促下,向着单于庭的方向汇聚而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