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金权交易,东窗事发-第2/4页



  杨集拭去她脸上的泪珠,安慰道:“世家门阀势力是大,但它们是一盘散沙,大不过皇帝。它们是有无数人力物力可用,可皇帝掌握的人力和物力、财力更大,更厉害的是皇帝代表天下正统,他是规则的制定者,世家门阀只能遵从。只要我有皇帝这个大靠山,自己又行得正、走得端,有什么好怕的?”

  “我是朝廷命官,是堂堂正正的武举总监察,只要秉承公正之心,便能高举律法的武器,行使人们拍手称快的正义之权。另外还有一件事,我得告诉你们……”

  杨集看了萧颖和柳如眉一眼,郁闷的说道:“今天和圣人聊着聊着,就刹不住了。于是主考官也变成我杨集了。”

  武举总监察就是监督官员,简单得很。他郁闷的是武举主考官这个差事。

  这是因为今天和杨广商议之时,自己嘴巴关不住、刹不住车,杨广一拍大腿,说了句“我觉得你最在行,考虑得最周详,干脆你把主考官也兼任算了。”

  于是乎,杨集既是武举总监察,也是主考官。

  虽然说大隋几十年来,几乎年年在搞科举,但贵族式的科举筹划不周、影响不大、规模极小,俱是贵族子弟在比拼,十分的潦草!可以说,满朝文武都没有举行如此大规模盛事的经验。

  全都靠自己带头来搞。

  当然,他也明白杨广的意图,杨广并没有指望首届武举就能招揽到什么大才、天才,他仓促上马,不过是借着军方诉求的东风,为武人启动一个唯才是用的理念而已,他图的不是现在,图是的长远的未来。

  可再草率、粗糙、潦草,那也是面向全国武士的武举啊!

  更要命的是,全国武士都来了,时间已经相当紧迫了!

  “……”萧颖、柳如眉听了杨集的话,深感无语。萧颖以一种几乎生无可恋的口吻道:“武举迫在眉睫,郎君决定怎么做?”

  杨集说道:“自然是将之前的章程推翻重建了!”

  武举比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你不如人就是不如人;不像科举,考科举的时候,就算你把文章写得花团锦簇,考官因为个人喜好,有的觉得好,有得觉得不好,最是容易出分歧和纠纷了。

  。。。。。。。。。

  许国公宇文述的府邸位于崇仁坊,他因为有拥立之功,再加上本人善于钻营,因此深得杨广信赖。

  达官贵人都希望搭上宇文这艘大船,继而使自己的地位有所提升,每天上门求官、求升迁、拉关系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使许国公府前广场车水马龙、连绵不绝。

  几乎所有京官都知道宇文述有两大爱好,首先是爱财如命,早在开皇年间,宇文述便家资钜万,宝库中的奇珍异宝多不胜数。

  其次是喜欢收假子;收假子其实就是魏朝、周朝家兵制的延续,当年关陇贵族各大门阀手中动辄有家兵数万,这些家兵都跟随主人之姓;像宇文述,他的先祖本姓破野头,不过是宇文氏的家奴而已,但是随着他的父亲宇文盛和本人的强势崛起,他们再也不承认自己是家奴出身的人,而是以宇文皇族一支自居。

  到了开皇年间,杨坚废除了不利天下稳定的家兵制,强行让世家门阀的家兵改回本姓,家兵制便渐渐消失在大众眼前,但是暗地里,关陇贵族又用认假子方式将家兵制延续了下来。更让他难以调查的是,这些假子都以本姓深入军队,控制了底层军权,这就是关陇贵族根基所在,想动他们十分困难。

  宇文述在先帝时期就收了无数假子,传闻他有假子三千,这些人要么是武艺高强的武士,要么就是文采斐然之士,只不过先帝杨坚对此控制极严,因此宇文述只敢偷偷摸摸的收。

  但是随着杨广登基,自己地位的提升,宇文述借武举来收假子的心,一下子又膨胀了起来,他希望把乙榜那些出类拔萃之士都收为家奴般的假子,然后通过自己的关系,将他们安排到各个职位之上,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实际势力。

  此时他正在书房中接见兵部员外郎王世充,听他汇报乙榜的报名情况。

  王世充的祖父是西域胡人,后来迁到关中新丰县定居,他祖父支颓耨早逝,父亲支收跟他改嫁到霸城王氏的母亲生活,因而改为王姓。王世充长得高大魁梧、满头卷发,很有胡人的样貌。他在开皇年间,因战功被授予仪同三司的散官,由于他善于钻营,便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跻身于朝官行列,成了兵部员外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