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靖康之难(三十八)



  社会上一些像郭京这样掌握一点术数之类的人,见郭京如此耀武耀威,便都开始仿效起来。有一个还俗僧,名叫傅政临,人们称呼他傅先生,他向朝廷献策,说有办法制敌,也想招募胜兵,朝廷同意。还有一些商贾伎术之人,如卖药的刘朱杰等,也皆声称懂得军事,有退敌之策,希望能拉起队伍。朝廷皆同意,让他们各自招兵买马。

  于是,京城里便掀起一股招兵热潮。这些队伍名称各异,有的称为六丁力士,有的称为北斗神兵,有的称为天官大将。

  这些杂七杂八的队伍,都是仿效郭京所为,只不过是些乌合之众。无论是招募者还是应募者,都是为了沽名钓誉。不久事实就将证明,他们既无斗志,也无战斗力。

  打仗还是要依靠正规军,乌合之众肯定不行,宋钦宗与他的大臣们应该懂得这个简单道理。可是,城内正规军名义上有七万人,其实可用者只有三万左右卫士,要想守住京城,兵力显然远远不够用。而城外距离京城最近的正规军,应该是四道总管统领的军队。然而,宋钦宗的勤王手札早已传达给四道总管,可勤王兵至今仍杳无音讯。这让宋钦宗心如火燎。

  十一月二十八日下午,传来一个好消息。何栗兴冲冲地奏报说,南道总管张叔夜率一万三千人马前来勤王,经浴血奋战,他们现已屯驻于玉津园。

  宋钦宗一听十分高兴,决定亲往南熏门检阅勤王军。玉津园就位于南熏门外,是一座皇家园林。

  当初,种师道主持枢密院工作时,得知太原、真定相继失陷,便预感到大事不妙,金人很可能再次南下过河,围攻京城。他传檄令张叔夜与钱盖,各统兵赴京护卫。张叔夜当时汇集了京西南路、荆湖北路之兵共十五万八千之多,打算开赴京师。可是,种师道去世后,唐恪与耿南仲一心想与金人议和,不想与金人进行军事对抗,以无粮养兵和不给金人出兵借口为由,建议取消种师道已下达的命令。于是,宋钦宗下诏,令张叔夜和钱盖停止进兵,已经集结的军队,“散兵分屯”。

  前不久,张叔夜突然接到宋钦宗手札,说金兵已到京郊,令他赶紧率兵勤王。张叔夜急忙召集人马,可是仓卒之间,仅集结了一万三千人。张叔夜让大儿子张伯奋率领前军,二儿子张仲熊率领后军,他自己亲率中军,立即向京城进发。

  张叔夜当时驻扎在邓州,当他行进到颍昌府时,恰好遇到西道总管王襄领兵往南逃遁。张叔夜去见王襄,王襄问:“公欲何往耶?”

  张叔夜回答道:“金人已到郊甸,主上坐席不安,欲以兵勤王。”

  王襄说道:“贼兵甚盛,不可往也。”

  张叔夜不以为然,他劝王襄领兵与自己一同赴京,王襄不听。

  张叔夜于是领兵从颍昌府出发,继续向京城前进。行进到尉氏县时,遇到了金军游骑,当即与之展开战斗,歼敌数百。此时,金军主力尚未到达京城,在郊外活动的游骑都是东路金军的先头部队。一路上,张叔夜率领勤王军与金人作战大大小小共有十八次之多,终于在十一月二十八日抵达京城南门外。

  受命赴陕西组织援兵的吴革,也随张叔夜一起回到城下。他是十一月二十三日出城的,途中不断遇到金军游骑。沿途百姓告诉他,西路金军正从西往东疾速而来,去往陕西的路,全都被金军控制。吴革于是打算回京,偶然得知张叔夜率领勤王兵,正从颍昌府入援京师,他于是前去会合。张叔夜让他担任统制官,随军戮力作战。

  这天傍晚,宋钦宗登临南薰门,亲自检阅勤王军。只见勤王军军容严整,军纪肃然,宋钦宗大喜。

  当天晚上,宋钦宗在睿思殿亲切接见张叔夜。张叔夜建议道:“敌锋甚锐,希望陛下能像当年唐明皇之避安禄山那样,暂时去往襄阳,然后再想办法去往雍州。”宋钦宗听后,默然不答。

  应该说,当时劝宋钦宗暂离东京的大臣都是头脑清醒者,如种师道、唐恪、孙觌等。张叔夜的头脑也很清醒,一见面就向宋钦宗提出这个建议。那么宋钦宗为什么默然不答?因为以何栗为代表的主战派大臣强烈反对迁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