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破绽多周旋-第2/8页



  亦或是平平淡淡,真切诚恳的老实人。

  若是有人看了张学究三岁的时候,依照如此推论,定然会觉得他的老子忒不成人!

  三岁的年纪,本该撒尿合泥。

  最后见缝插般的再用些五颜六色的碎石拍片子当做点缀,如此反复数次,一把小扇子就做好了。

  回到家往往是天已大黑,夜色如墨。

  当娘的放心不下,提着灯笼在家门口苦等。

  张学究可倒好,对这些玩意儿却是一点都没有兴趣。

  总是要跑到离家老远的地方,去寻摸些奇特的花花草草。

  揪下一朵小黄花,花径朝上一翻着,在拔些韧性强,不易断的野草捆扎。

  也曾在灭了灯后悄悄的和张学究爹亲咬耳朵:

  “当家的,你说这孩子怎么玩儿的都是些小姑娘的东西?一点不像个男人……别等再大些的时候被人欺负!”

  “羽书这孩子,心里有大主意。那些傻孩子玩的东西,他根本入不了眼!”

  看到张学究笑嘻嘻的回来,心下稍安。

  扬起的右手刚准备教训一顿,却又缓缓放下,改为嘴上的计句嗔怪。

  她自然是看到了张学究手上拿着的小玩意儿。

  睁眼干活闭眼歇息。

  做梦或许都在给孩子准备过冬的棉鞋衣裤。

  “我是读书人,这点还能看不出来?”

  张学究的爹亲说道。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当娘的总是要更加操心些。

  不是说读书人有多么神圣清高,让他娘亲噤若寒战。

  而是这三个字一出口,那当家的却是就要开始掉书袋子……

  满口的之乎者也不说,还时不时的弄个“子曰”。

  张学究的爹亲说道。

  他娘亲撇了撇嘴,好在四下里一片漆黑,谁也看不见。

  这两口子每次拌嘴争吵,只要他爹亲说出了:“读书人”三个字,他娘亲便立马哑火……

  难不成这读书多了,辈分儿却也是降低了?

  她想起在自己未出嫁前,当大姑娘的时候,家里年纪最大,辈分最高的长辈,留着近一尺长的白胡子。

  那老爷子说的话,全家上下没一个人敢不听。

  她娘亲是个庄户人家,最多能看到家门口过年时新换的桃符,提笔能歪歪扭扭的写出自己的名字。

  就这已经算是远近七八里地中知书达理的妇人了。

  唯一让张学究娘亲想不通透的一件事就是,他爹明明是个为人父,当老子的人,怎么总是“子曰,子曰的?”

  便跪便念叨着老祖宗平安喜乐,健康长寿等等吉利话。

  每次回忆道这样的场面时,张学究的娘亲就有不后悔自己没读过书……

  她的辈分在家里一家够小的了,若是再读了书,张口就得什么“子曰。”,那岂不是还得给自己的儿子张羽书行礼?

  虽然他来拿自己的姓氏都不会写,眼睛也早早的看不清楚东西。

  但说出来的话,却也是遗言九鼎。

  逢年过节时,像张学究娘亲这样的小辈儿,还要三跪九叩的行大礼。

  上降下一凑,两口子倒也是能和和睦睦的过日子。

  第二日,张学究的爹亲熬不住妻子念叨,只得去问问张学究做那些玩意儿到底是为了什么。

  只见站小孤儿就一句轻描淡写的:“送人了”,便把他当老子的打发了回来。

  想想就觉得不可思议……也全然无法理解。

  这读书人的天地,她进不去。

  好在张学究的爹亲也不是个时刻爱显摆,又自命清高的人。

  都说什么父爱如山。

  山是什么?

  山就是静静的杵在哪里,一万年也不见个变化。

  张学究的爹亲想了想,脸上一笑,说了句:“好小子,不愧是我种儿!将来定然也是个风流人物!”

  说罢,摸了摸张学究滚圆的小脑瓜,不再理会。

  这些看在他娘亲眼里,却是止不住的翻白眼。

  当娘的,想让他去学一门手艺。

  想着起码在自己百年之后,孩子不会饿肚子,没饭吃。

  读书写字在她眼里,过于的虚幻。

  说白了,就是啥都不做,什么都不像,眼睛里没活儿。

  无忧无虑的玩闹,终究是有头儿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