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九章 新朝气象(四)



“不愧是搞人事工作的,汉侯兄这么快就能将其全部搞懂,果然是人才啊。”

面对娓娓道来的熊伯龙,张三异砸吧了一下嘴感叹。

但是张三异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陛下所思所想却非凡人能比,谭某算是知道为何定难侯等旧臣都在传言陛下乃是紫微大帝下凡了,只是这官职制衡环环相扣,官员却比前朝要多出多少倍啊,可怜我百姓负担更重了。”

谁知道谭凤祯立刻大笑起来:

“哈哈哈,鲁如,你这话说的可太没水平了,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你们学部管着天下教育,更需要创新思维啊。”

知道自家好友乃是户部侍郎,张三异当即谦虚拱手道:

“还请明进兄教我。”

谭凤祯一脸得意地端起茶杯品了一口。

“鲁如前半段说对了,后半段却有些问题。确实如你所说,我大汉的官吏加起来相较于明朝那何止是多出一倍,汉侯兄应该知道这具体人数吧?”

熊伯龙比出一个手掌。

“七十万人,这是员额寺新近定下来的天下官吏编制人数,但是现在官吏缺口还很大,反正我光禄寺的数据只有二十四万三千七百八十一人。”

“嘶”

“天下官吏人数竟然要这么多?”

“现在才三分之一?”

张三异和谭凤祯纷纷惊讶开口。

熊伯龙有些沉重地点头。

“是啊,毕竟受过陛下新式教育的人口基数摆在那里,从汉元1836年到现在,总共也只有一百多万人左右完成了六年乡学教育,能够达到童生的更少,这些人还要兼顾军队和国业寺等处,人手着实紧张。”

“所以说咱们这批人确实是走运,如果不是稀里糊涂的参加了吏员考试,这样的好机会哪里能轮得到我们。”

正是因为官员人数太少,刘锡命连原本打算按照后世来划分省份的计划都推迟了。

现在大汉朝还是保持着明朝两京十三省的规模,只是多了一个单独的天京出来,变成了三京十三省。

张三异连忙点头,“难怪呢,我们学部最近要开启一项大规模的招聘教师计划,要将全天下的旧式读书人全都发动起来作为老师,将来几年可有的忙了。”

“行了行了,还是借着说刚才说的。”

谭凤祯好不容易逮到一个装逼的机会,哪里能这么简单就将其放走。

“还是你刚才说的那段话,后半段可是有大问题的。”

“你刚才进门的时候不是在说币制改革的事情吗,这件事就能和你说的挂钩。”

张三异有些感兴趣地朝前凑了凑,“怎么说?”

“陛下已经下令,将

天下金银全部封存,同时再次按照金银存量发行新式华元。”

谭凤祯从自己袖筒中掏出一张绿油油的钱票,“这个钱票你们应该不陌生吧,咱们此前也是在用这个当俸禄下发。”

“那是当然。”

谭凤祯嘿嘿一笑,“新版华元据说要变成红色的,上面要用陛下的头像作为图案。”

“其他先不细说,到时报纸自然会宣传。我要说的是这纸币改革一事,从今以后,除了与外国人交易,全国上下一律都只能使用纸币。”

“当然,为了避免出现前明宝钞贬值的现象,陛下已经下令组建大汉中央钱庄,专门负责华元的发行事宜,今年就要先发行4000亿元。”

“每年发行的货币额等数据是要向全天下通报的,这就避免了我华元如同宝钞一样滥发,而且华元不同于宝钞,是有实打实的金银作为储备的。”

说着说着,谭凤祯又喝了一口茶。

“又说偏了,总得来说就是,由于我大汉实行新的经济制度,将会让我大汉回归到两宋那种繁荣的商业社会,在将来农业税只会占到国家财政的很少一部分。”

“陛下甚至说了,等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倒是可能还会取消农业税,甚至给种地的农民发放补贴,这种事情你们听说过吗?”

“嘶”

“不是吧?种地不交税还要发钱?”

张三异和熊伯龙两人异口同声惊讶问道。

“嘿嘿,陛下说过的,我全都相信。”

谭凤祯此时立刻化身成为了刘锡命的小迷弟。

“我大汉皇帝功业超绝,思维独特,岂是我等能够理解的,据我户部估算,等到三年后经济稳定下来,全国财政收入估计能够达到一亿两千万两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前明一年才不到3000万两,而北宋也才1亿6000万两,南宋不过1亿两啊。有这么多钱,朝廷能够做多少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