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四轮马车-第3/3页



  秦晋抽了一鞭子,说:“我出发的时候也没多想,这几天都是用这头驴测试的,挺听话就直接赶过来了。让它一次拉整辆车加上这么多货确实过了点,等下午再加一匹,应该拉一吨也没问题了。不过关键还是得修路,路不好就是一半量都拉不动。”

  “已经不错了,”于雄章说,“如果这车是二轮的,这小驴子拉个二百公斤也就差不多了,现在车重和载重都翻倍了,却依然能勉强拉动,说明我们的设计很成功啊。”

  “或许我们可以做个小号的四轮车出来,三百至五百公斤载重,一头驴甚至两个人就能拉动,可以用于小批量快速运输。”秦晋的思维发散开来。

  于雄章眼前一亮:“是个好主意啊。嗯……不过缩小比例,轮子也得缩小,那么离地间隙就小了,对地形要求更高。而且材料也未必能减半。唔,反正在修了路的东海地区应该是够用了,到时候大车用于定点运输,小车用于小规模运输,非常合理啊!等回去就做一台试试!”

  两个人兴奋地讨论起小四轮的技术细节来,张国庆不时插一句,二十分钟后,便到达了目的地——半岛区的土豆种植区。他们把土豆运到农田外围的一处小屋里,土豆将在这里切块发芽,然后种进地里。

  卸完货之后,让小毛驴喝了些水,他们又坐上车,前往平原新村北部的牧马场。虽然名为牧马场,但牛、驴之类的也养在那边,他们准备再去领一头驴,测试一下双驴牵引的效果。由于是空载,速度比刚才快得多,五公里的路用了十几分钟就走完了。

  牧马场相当简陋,北边靠近鹤山的地方建了一排马厩,用高栅栏围了起来,白天近百匹马、牛、驴就放养在外面的草场上。

  这个时候,十多个义勇队的预备骑兵正在草场练习骑马,一个个都很笨拙的样子,三人一边看着他们,一边走进了栅栏内。

  他们很快办好了手续,领到了一匹体型和现在的小毛驴相当的驴,不过颜色要黑一些。秦晋把牵引具换到小黑身上,让小灰休息一会儿,又驾车去了半岛区的工坊,去换装两匹驴使用的牵引具。

  双驴的牵引具要比单驴复杂的多,要先给两匹驴分别套上束缚用的“轭”,再用一根横木“衡”将两个轭连接起来,用于平衡两匹驴的拉力。由于是四轮马车,还要用两侧的木杆“辕”把衡和车前轮轴连接起来,使得它们能带动前轮转向。可见,一辆车上的各种组件,真是贡献了不少汉字出来。

  秦晋左手拉着两根缰绳,右手拿着鞭子,勉强将驴车赶到东海堡,又一口气直接装上了四十袋土豆,也就是一吨。

  这次双驴拉起来可就比单驴轻松多了,虽然载重增加一倍,但驴车本身的重量没变,平均负载降低了,不用人助推就轻松拉走了。之前二十分钟的路程,这次十多分钟就走完了。

  之后木工组检查了车辆情况,一切正常,显然达到了设计目标。

  木工组干脆直接把这辆试验车移交给农业组使用,几天下来,都很好地完成了运输任务。于是他们就给统合部写了报告,申请调动资源开始量产。

  木工组人手不是很充裕,不过马车的部件制造起来技术难度不高,后来他们仿照城阳工业区的外包生产模式,把各个部件画成图纸分包给附近的木匠,再运回东海组装,生产速度得到明显提高,成本也控制在了20贯以内,可算取得了大成功。

  此后,他们又制造出了载重350公斤的小型四轮车,由于只需要一头驴就能拉动,小巧方便,很快受到了欢迎,产量超过了大型四轮车。

  最终,东海区域有了四种级别的陆地运输工具:100公斤级的单人独轮/双轮车“自由轮”,350公斤级的单驴小型四轮车,一吨级的双驴/单牛大型四轮车,还有用马牵引的快速客运四轮车。

  这些车辆大大增加了东海地区的经济活力,也倒逼东海商社修建更好的道路,并且设法增加牲畜数量。但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