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八章、茶楼擂争(37)



  3、先天的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指经遗传或身体生理变化而使个体或相应群体特有的人格个性特征,包括其先天特有的气质、智力、体能等等。

  无论从性别、生长成长阶段、种族乃至同种族的个体间,在气质上都是会有差别的。

  所以,在人的天性中不仅包含有人类共同的人格特性,还具有人类内部相互之间的人格个性差别。

  4、后天的性格素养

  后天的性格素养即条件反射。

  先天的人性、人格特质和后天的性格素养都是人类及其个体的自然反应,只是先天的人性、气质特质属于无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性格素养特别是一些能力(如许多习惯化的工作生活技能)是条件反射。

  个体性格素养的发展与演变取决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与生俱来的遗传特性与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学习、训练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为天性的人性、气质与后天的性格素养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先天的人性与人格特质从内在意识上是不可调控的,而后天的性格素养从内在意识上则是可接受外来意识的调控。

  5、信念的觉悟

  信念按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性亦可分为自我类信念与社会类信念。

  信念的觉悟是指个体通过对自我本能的意识,并进而对意识到的自我本能积极主动化的过程。对信念觉悟的前提在于对本能的意识,所谓“意识是指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被意识到的本能本性还必须与相应的机遇机会、任务、目标联系起来,才可能在行为中起作用,而这也就是个体信念的觉悟过程。

  6、对自我类信念的意识

  自我类信念包括个体趋利避害的天性以及推动其演变发展的人性、人格特质与性格素养。

  有些天性是不用外界环境的激发就能够意识到的,但人的大部分天性还受后天环境与教养的影响。

  而自我类信念要积极主动化就要被意识到,有意识才能有相应的积极主动性。

  自我类信念的积极主动化就社会环境给其提供的条件来讲,是在于个体所能享有的就其基本道德观与价值观相关的思想言行的自由度与权利,也就是社会所能给予的个体尊严及其相关本能实现的机会。

  而自我类信念的积极主动化就单纯的个体素养来讲,则在于个体自己在思想行为上,对自我尊严及其思想观点的坚守与追求。

  7、对社会类信念的意识

  社会类信念是指个体意识到的自我的社会类人性、社会类人格特质及其在它们基础上建立的性格素养。

  社会类信念这个框架是以人类求真求实的社会本能为编织材料进行建构,由个体对人的诚信信任意识和个体内心的公平意识纵横交织形成,并由诚信信任意识和公平意识这两个的交叉共同点作为相应行为规范容纳选择的标准。

  道德信任和公平意识由交织而共同存在时,才能成为相应社会规范的选择接纳标准,进而才能形成对社会信念的意识。

  但是,交织共存的公平公正与诚信信任又是根基于人们追求真理的社会本能,所以在群体组织内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沟通渠道、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言论开放等等的民主透明的环境又是更加重要的。

  8、对具体职责目标的意识

  对职责目标的意识,是指个体在自我志向的基础上对职责目标任务的主观接受及其理解过程。

  对职责目标的意识是一种选择与确立目标任务的意志过程,缺乏目标目的或目标目的不清晰都会影响人们积极主动性的形成与发挥。

  事物标准是目标任务确定与设置的常用工具,同时亦是目标任务确定与设置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除了事物标准的准确,目标任务的细化及其目标任务完成进程的及时反馈,也是达成目标任务清晰度的良好手段。

  据李铁如所知,大辉是他的熟人中,第一位公然声称已经没有了士气的人。

  这样看来,士气低落的还有老孙和小严二人;后面二位情况没有大辉那么严重,但是也比较明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