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汇报-第2/3页



  所以,这一晚所谓的“歹徒”和被害人,全部成功实现了零伤亡,大家都和和气气,甚至于蒲素还交了乔纳德这么一个“朋友”。

  而沪西那边中国土财主和青帮流氓操控的那些烟铺就没有这种意识。平时对自己的权势和凶威太过迷信,一旦出事以后,要么硬抗,要么就耍赖,这种情况下吃的苦头是要多了不少,同时给蒲素也增加了不少麻烦。不该死的人也死了几个,其实完全没必要的。

  这边清点出来一个数字以后,那边李文娟马上汇报给了边区。上级当然讲原则,但是知道蒲素的动手目标是明确挂牌不诊疗华人的西方医院时,也就没说什么。而且整个行动零伤亡,战果又如此巨大,获取的又是极为需要的药品和设备时,直接自动忽略了其他一些细节。而是追问他什么时候能安全把药品运出来。

  蒲素的计划是安排成华和童川两个押船回去,而且需要他们两再带一些同志过来。需要组织一批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在上海,留在他身边配合工作。

  他需要的并不是战斗人员,而是擅长国内经营,店面管理,进出口业务,懂英语的知识分子,还需要军医和护士以及熟悉养殖,种植以及电焊和切割专业的同志。

  另外他还需要一名报务员,日夜在现在的电台前值班的那种,床铺就搭在电台旁边。鉴于之前的报务室被渗透,他只需要一个有文化的女同志就行,到时由李文娟亲自进行培训。

  报务工作实在是太重要了,接触的核心机密远远比老任和阿廖沙都多。实际上,哪怕成华,童川他们到了上海,最接近核心的除了蒲素自己就只有李文娟。

  而李文娟今后需要负责的事情太多,经常需要在外奔走。所以,除了特殊电报由她亲自发送以后,日后这边的报务室,需要一个专职报务日夜值班。只不过,蒲素已经设想好了,来了之后她的活动范围不能超过要塞区域。

  没办法,这种做法是为了大家好。涉及报务,一旦出事就等于底儿掉,绝不可掉以轻心。现在李文娟平时出入都有白俄和童川几个人组成的严密保护,既是保护她,也是制约她。而她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她的个人安全,早已经不仅仅是她自己的事了。

  在电波里蒲素也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下一步计划。他准备在上海和郊区建立一个初步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可以向边区输血的一个结构。不仅是以战养战,还要以商养战,以劳养战。

  没有的就自己造,造不了的才去抢。

  而平时的大米以及其他生活必须品,则可以通过贸易来获取。总不见得几辆卡车见天出去抢大米白面吧?运到边区又够那么多人吃几顿?

  假如是通过贸易方式,则随时可以通知发货方把粮食运到哪里交货,边区派人到合适的地方直接卸货就好了,免去了从上海转运的费用和途中的危险。

  另外他又汇报了随着药品回去的还会有一批烟土。缴获的的大量烟土他准备给边区调拨一小批,这玩意在当时可以当做硬通货。很多同志外派出去时,身上带一点这个作为行贿和周转资金,效用并不比黄金和大洋差,甚至更受欢迎。

  关了电台后,蒲素又问起了李文娟商会里的事情。她有着绝佳的商业天赋,而且经历过之前一段时间的封闭状态后,现在投身到工作中焕发起了她巨大的工作热情,简直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法租界黄金地段的霞飞路中段,以商会的名义几乎拿下了九成。剩下的一成,也是出了名的几家罗宋西餐厅和面包房。这些保持民生的商业设施她没有触碰。食品行业要是接手了,换了经营者和厨师,那些美味也就失去了灵魂,恐怕租界里其他人要引起察觉和不满。

  另外,在蒲素的授意下,她成立了一家民族资本商行,名叫“通洋商行”。这是一家挂羊头卖狗肉的空壳商行,只是名义上和“俄国商会”合作的一家企业。否则,俄国商会名义做的买卖,全部让一个中国女子来打理,实在是说不过去。

  对于那些不在要塞体制内的商户,还是按照民主的商业规矩行事,一个季度公布一次报表,向股东公开账务,每半年一次分红。也有不接受的白俄商人,他们就允许全额退股,阿廖沙这边求之不得,正好让李文娟的“通洋商行”名正言顺的介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