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融-第2/3页



  钱晓娜感到太刺激了,双手捏住他的大耳朵,嘻嘻笑:“向右,向左……”

  “不能闯红灯!”宋义感到累了,松开双手。

  夜幕下,两个激情的人嬉闹,搂抱。

  转天,宋义和钱晓娜从北京赶回天台,当天晚上去拜访梁大师。

  梁大师出生于上世界四十年代的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他早年主要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和美术创作。70年代中叶开始探索纤维艺术,80年代专注软雕塑。曾师从巴黎著名壁挂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他对天台山情有独钟,从1988年开始,经常到天台山寻找创作灵感。2000年,他彻底逃离都市的繁华,以及个人所取得的名气、成就和声望,隐居天台山。他说天台山“终年云烟缭绕,雾气飘渺,每天看看云来雾去,就像神仙一样,活在仙境里。”天台山有“唐诗之路目的地”之誉称,也许是受“诗”字的启发,梁大师到天台山以后,开始用蚕之“丝”作为艺术媒材进行艺术创作。养蚕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艺术创新的可贵之处就是不断地探索生命、自然、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内在情感,从而构建既是独有的又是共同的审美意义。他的作品表现形式就是生命雕塑、时间雕塑、自然雕塑三种状态。

  梁先生在43岁时就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1999年参加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第四届伊期坦布尔双年展,2000年参加第五届里昂双年展,2000年第三届及2006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2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家奖(CCAA)提名奖,2009年获荷里克劳斯亲王奖。

  ARTPOWER100是中国艺术行业创建时间最早的监测与评价机构。从2007年起,一直致力于构建第三方公开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对中国艺术影响力人物及机构进行学术梳理,发布艺术行业生态年度白皮书。其榜单分为艺术家,策展人,美术馆、博物馆、美育机构,画廊、艺博会、拍卖行共四大部分。梁先生于今年成艺术家上榜人物。

  由于梁先生为人低调,来天台这么多年了,当地人很少了解他,更不知道他的隐居处。

  宋义还是通过唐之风才得知梁先生住在县博物馆对面的村子里,具体哪家,唐之风也不知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天台博物馆的建筑巧妙地融入地理风貌,成为赭溪边的一道自然风景,它的设计埋念赋于建筑生命的特征。

  天台博物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路教授主创设计,于2005年获(东亚地区)大理石建筑奖之“建筑外墙面组的特别提名奖”,后又入选西班牙一权威建筑杂志。

  天台博物馆沿溪而筑,错落有致,馆内布局中西合壁,既现代而古典,其中走廊、院落就吸取国清寺的朝东山门,朝南照壁等地方特色。一长溜褐色的花岗岩垒成的围墙升上溪岸,掩映在公路旁的绿荫下,自然成趣。这种“自然”被村民戏称为农家的“猪栅圈”。

  月光下,博物馆静静的,对面的村子有狗吠声。宋义和钱晓娜在村子里的小巷穿梭有村民说不知道,有村民说在山上,也有村民说他住对面的博物馆。博物馆的门卫说就在对面的村子里。

  宋义懵了,怎么找?一屁股落到博物馆门前的草坪上。

  钱晓娜讪笑:“找不到就别找了,有缘随时能碰到。”

  “我来天台山三四年了,还没碰到,不会没缘吧……”

  “今晚是没缘了,回宾馆吧。”

  “不,我要进村再找一次!”

  “当心被狗咬了!”

  “你不陪我去了。”

  钱晓娜一屁股落到他身边,说:“在这里赏月也是挺好的。”

  “不行,我一定要找到他!”宋义跳起来,跑过公路,刚到村口,只见一位僧人走出来。宋义一个合掌:“阿弥陀佛,请问师傅,认识梁先生吗?”

  僧人瞥他一眼,双眼直视,念道:“峰带楼台天外立,明河色近罘罳湿。松间石上定僧寒,夜半楢溪水声急。(唐·陆龟蒙)。”

  宋义垂头咀嚼,似懂非懂。抬头时,僧人不见了。立在他身边的却是钱晓娜。

  “吾带美女村边立……”宋义又自嘲地一笑,“走,随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