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牺牲者(求订阅推荐)



  包括caa在内的经纪公司动作很快。

  先是布拉德-皮特被采访的那段专栏在电视台播放之后,紧接着其他几个主演也纷纷参加一些会谈节目或者夜间综艺,基本上跟皮特的做法没什么两样,都是尽力撇开自己,把球,哦不,把锅,推给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

  话要说的含糊一点,不那么透骨,才有利于观众自发的联想。

  甚至一些真爱粉早就想洗白自己的偶像了,苦于没什么话题突破口,现在主动有了由头,更是有个好台阶下。

  就像是某某电影,市场惨败,却有不少粉丝说着“我爱豆怎么怎么样,表演多么多么好,比起之前,进步的空间很大”。

  总之,电影的失利不关我爱豆的事哦,大家不能喷他。

  对比于此,简直一致。

  连洗白的程序都是那么的相仿。

  如此可见,全天下的娱乐圈确实一个卵样。

  粗看之下,光鲜美好,细细一品,乌烟瘴气。

  这么一招。

  看着演员们现身说法,加之皮特和奥兰多-布鲁姆的颜值很顶。

  风向是有转变的迹象。

  但这还不够,甚至还仅仅只是个开端。

  忽然,一些主流的报纸虽然还是在评判、嘲讽《特洛伊》的失利,但渐渐却把目标放到了导演身上。

  有说他临时改剧本的;有说他拍摄期间跟副导演争吵的。

  总之,上映之初一副和睦的剧组景象怎么就变成了各种不合。

  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原先关于演员的诸多不利,全都顺势转到导演身上,动作那是相当的整齐。

  只是可惜了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

  他是真可怜。

  要说《特洛伊》的失败他不担责任,肯定是瞎说。

  但这么一面倒的形势,显然也太凉薄。

  人家努力了二十几年,拍了七八部还算不错的电影。

  仅仅就这一次,就全盘否定了所有的付出。

  再者,真要细论,他一个导演又能影响多少?

  这里可是好莱坞。原因呢,大家也能清楚:

  一是圈内奉行制片人中心制,剧本是编剧写的,哪里能拍,哪里不该拍,制片人都是要插手的,又不是他一个人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志拍摄出来的作品。

  二来最重要的后期剪辑也不是导演说了算。

  就这电影创作最关键的两点,导演都没太大的话语权,真能说是他担大责吗。

  沃尔夫冈-彼得森就是如此。

  他觉得自己很委屈。

  明明拍摄的时候,干涉这,干涉那的,怎么一失败,就全是他的锅。

  怎一个惨字了得。

  可惜,谁让你是导演呢。

  一如吴白鸽灰溜溜的跑回内地,李按失手《绿巨人》后,也只能接手小成本文艺电影,很多时候,导演就是第一个牺牲的对象。

  这里面既没有道理可言,也没有公平可言。

  毕竟,都失败了,谁还讲什么情义。

  b计划影业的办公室。

  约翰逊-格雷汇报着最新的情况,“现在媒体和影迷观众的骂声,都是集中在以沃尔夫冈-彼得森等幕后主创的身上。”

  布拉德-皮特得知这个成果,也并不是很开心。

  因为再怎么样,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他都需要避避风头,尽量少的出现在公共视野里。

  再者,他的事业也确实受到了影响。

  往上攀登的脚步也停缓了下来。

  “那些人有没有说什么?”

  格雷摇摇头,“沃尔夫冈-彼得森就算接受媒体采访,这种舆论也已经逆转不了。再者,他们根本没有发声的渠道,谁会在意一个导演说的话?”

  嗯,很现实。

  经此一事,彼得森导演的前途算是完了。

  除非他能像李按一样重新靠着作品回到大众视野,但在此之前,他更需要的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

  因为很多电影公司会把这种导演列为不可合作对象。

  毕竟,不追求成功者,难道去追求失败者吗。也没这个道理啊。

  事实也正是如此。

  后来的好几年,沃尔夫冈-彼得森再无任何产出,返回了自己的故土德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