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意见相左-第2/2页





    刘范叹了口气。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商人都是下贱的代名词。士农工商,商人才是社会的底层,虽然有经济地位,但不会有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经商致富了,有了相应的经济地位了,商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得陇望蜀,渴求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社会地位,甚至是政治地位。所以,商人们一直呼吁统治者准许他们参加科举。因为只有参加了科举,当上了官,这才算将一只脚踏入主流社会的圈子里。

    为了讨统治者的欢心,商人们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乾隆下江南时,就是江南地区的大盐商们出钱出人出力。再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往西安逃去时,晋商主动接待慈禧,并在慈禧回到北京后借钱给清朝朝廷,使清朝苟延残喘。但直到明清两代,商人方才被准许参加科举,时断时续,全凭统治者和士族的喜恶。比如,朱元璋就嫉妒沈万三太有钱,一道莫名其妙的圣旨,就把沈万三的钱全都圈进他手里去了。

    商人们对士族文人主动示好,这更加使士族们瞧不起商人。在经商风气正盛的明清两代,商人的处境都如此艰难,更别说在汉朝了。以杨彪这样根正苗红的世家出身,根本不会正眼瞧一眼商人。

    刘范说道:“之所以朝廷财政困难,就是因为商人都跑到我这儿来了。若是朝廷聪明点,就应该给商人减税,把商人从在下的地盘上拉拢过去。不过这些年西凉府库丰实,全靠朝廷不聪明!”

    杨彪说道:“朝廷是天下之主,就算再怎么困难,也不会像西凉一样,就为了点钱,竟然连脸面都不要!”

    刘范说道:“非是西凉不要脸面,是为了民生,我们连脸面都可以不要!大人知道,自从凉州商业兴盛以来,凉州治下的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多少吗?在朝廷统治下,黎民百姓衣着破烂,生活粗糙又单调。为什么?因为他们买不到商人贩卖的货物,只能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而凉州的百姓,稍微有些钱的,都能享用到蜀地的茶叶,吴地的丝织品,西域的水果。商业兴盛,还tígòng了不少的就业机会,还帮助了许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总之,商业兴盛,有利无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