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春耕



    后面两天,则是官署搬迁。

    高诚也离开临时的王府,住进了舒坦的未央宫万岁殿,姜纾和高龑则是搬进了掓房殿。

    前殿自然是聚百官议事之所,还有中央官署,天禄阁,麒麟阁等等四十余处宫殿。

    嗯~

    好吧,一大半都是破旧不堪,常年战乱下也就前殿、椒房殿像那么一回事。就连那万岁殿,不是为了取其名义,高诚真不想住。

    修缮未央宫,成了大周国第二等重要的事情。

    入住未央宫当天,蔡邕上门,揪着胡子把自家王上数落一顿。接着,又请王上许其入天禄阁。

    蔡邕不提及天禄阁,高诚自己也差点给忘了。

    天禄阁,是这个时代第一座图书馆,现在当然没有一本藏书。多是毁于战火,或是迁到洛阳,又迁安邑。

    可是,蔡邕这家伙手里的藏书多啊。

    前些时日,刚从陈留老家拉来,没有受到任何阻拦。因为,兖州刺史是曹操,跟蔡邕的交情很好。即便是陈留太守张邈,也没有做什么阻拦。

    这些书籍,都是整个华夏的瑰宝。

    高诚与蔡邕商谈了半天,决定由太学学子,负责抄录蔡邕所藏书籍。

    没要下来!

    蔡邕心满意足的离去了……

    两天之内,官署的搬迁工作不可能完成,但随着岁旦到来,整个大周国都陷入新的狂欢之中。

    这坎坎坷坷的一年,又过去。

    这一年,大周经历了不知多少事情。先是京畿大战惨败,接着是军改,而后又遇大洪,以工代赈,张兵威嚇汉中,又有封王建国。

    岁旦当天,高诚于未央宫设宴,大请百官。

    同时,又使人取肉食、粮草不计,散于全城百姓。

    礼轻情意重。

    更遑论,这可是他们的国王赐予,乃上所赐,焉能不受。

    新建立的大周国,在初平三年的第一天内,就收敛了大多数百姓的心。

    接着休沐。

    休沐期间,高诚也好好的松了一口气。有些闲暇时间,便去寻蔡邕。一边阅其藏书,一边观高龑学习状况。

    去岁,樊陵的身子骨还行,坐在床榻上,也能教导高龑。可入了冬,经大洪这么一场,身体每况日下。便是开国建制,封赏百官,身为太傅的樊陵都没能亲自赶至现场。

    见此状况,高诚也没办法,只能让高龑去蔡府进学。等到明岁,他那些小伙伴们也都该一块学习了。

    可是麻烦又麻烦在这里,蔡邕为御史大夫,职责深重,总不可能天天教导一帮小屁孩吧。别人吧,又没那个资格去教导周世子。

    太学内倒是有几位老头坐镇,只是那身子骨,高诚也怕给累坏了。

    小孩上学难啊!

    休沐一过,春耕很快就来了。

    高诚一身常服打扮,引百官至官田,亲自扶犁耕之。以示君王劭农劝稼,祈求年丰之意。

    这场春耕的开幕式很是隆重,高诚也非常认真。经历大灾后的百姓,将对明年的希望,全都赋予在今日。

    只要秋收大丰,一切都将会好起来。

    去年的创伤,也将被抚平……

    而在这一天,左冯诩内的一个小村子里。

    一名二十五六的男子,身着布衣,正卖力的拉着木犁,将刚刚化冻的土地,犁出一道道浅印。

    后面一老者已经用尽了全力,可土地太硬,还是需要再多耕几遍。

    “杜府君,先休息下吧!”

    时至晌午,冬意未去,天气尚冷,但拉着耕犁的男子还是出了一头汗。

    老者轻唤一声,示意其先休息片刻。

    “嗨!老丈,吾杜畿早被王上下了官职,如今啊,只是黔首一人,何言府君乎!”

    许久不见得杜畿,一屁股坐在地上,接过老丈递来的水囊,咕咚咕咚喝了几口。

    那老丈不禁摇了下头,说道:“唉~杜府君,老朽看的清楚。您那,也别责怪那些后生,都是些不懂事的小子。别人嚷嚷个啥子,他们呐,就跟着瞎闹腾!”

    “府君治冯诩一载有余,吾等黔首怎会不记在心上。更遑论,府君之忠义,真乃老朽平生未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