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征伐之事



    “什么?”

    董卓大吃一惊,万万没有想到李儒竟有如此想法,连忙摇头说道:“不可,不可!陛下崩天,传国玺乃天命予吾,吾焉能弃之?”

    李儒没有惊讶,反倒是欣喜略过三分,相国舍不得传国玺,那就代表相国的雄心壮志还没有被京畿繁荣之地所糜烂。

    但是,眼下同样能打动高诚的也只有传国玺了。

    李儒现在可不知道,高诚现在心中也是着急入火,想要进兵京畿协助,又担心董卓误会。

    “相国,传国玺虽应天命,然此刻在吾等手中,当不得一兵一卒,于吾等更是无利。反倒不如,将其送给高子明,请其出兵相助。而后,吾等再散出消息,高子明手握传国玺,必然引得关东诸雄侧目!”

    “可是,文忧,那可是传国玺啊!”

    董卓还是舍不得,自古以来,得九鼎而天下定兮。自始皇帝一扫**,九鼎便不知下落,从而铸造传国玉玺。

    时至今日,传国玺已经完全代表了九鼎的权利象征。

    “相国!传国玺放在高子明那里,他也不敢称帝。只要吾等撑过这一次,日后收复京畿,休养数年,兵出关东,横扫天下之时,再向高子明索回传国玺,轻而易举!”

    “嗨,罢了,罢了!”

    董卓感叹一声,很不开心的离开了。

    殿内只留下李儒一人,望着这宽阔的大殿,独自作思。

    洛阳必须要放弃了!

    大军进入洛阳,才不过区区半年时间,就已经糜烂至斯。

    相国在天子死后,更是肆无忌惮,夜宿龙宫,日夜不理朝政。原本剽悍的河东将士们,也变得只会欺压百姓,克扣关卡,毫无军纪可言。

    照这样下去,不出三两年,河东军还有什么战斗力?

    太安逸了……

    不妥!

    两日之后,董卓上朝,与朝内三公九卿商议之后,决定恭请贤德非凡的协皇子,登基称帝。

    诏书既下,董卓命人取来传国玺,在此朝议后所制诏书上,印了下去。

    传国玺印上,诏书也很快交给天使,岀往并州晋阳。

    当天夜晚,一队快骑,同样出了洛阳,向着长安方向疾驰!

    在这紧密的时刻里,天下各个群雄也都在互相联系,或是抱团取暖,或是簇拥而起。

    袁本初出自四世三公,虽是庶子,可比起那个一向自大的弟弟要好太多了。

    这一次能够兵不血刃的吞下王芬所部,靠的就是袁绍这长达十几年慢慢累积的威望。

    当年党锢最严重的时候,自己冒天下之大不韪,结交各地党人。为他们提供方便之所,藏匿之地。

    现今党人之首陈逸,更是与袁绍相交甚密。冀州泰半郡守、国相也多是与袁家牵连不断。

    再加上袁绍自长大后,就保持着威武雄厚、善待党人仕民、礼贤下士的姿态。

    由此,才会促成短短半月,几乎全掌冀州的局面。

    文有沮授、田丰、韩馥、陈逸、荀谌、陈琳、审配、许攸、李孚、陈震等人。

    武将就更多了,颜良、文丑、淳于琼、韩猛、蒋奇、蒋义渠、朱灵。这些人除了淳于琼外,都是袁家家将。

    而收编的冀州兵马中,大将更是云集,只不过尚且不为袁绍所倚信。其中就包括鞠义、张颌、高览、潘凤四员大将,还有张南、焦触、张顗、马延、晆元义、吕旷、吕翔等一群挂上名号的将领。

    那八万郡兵谈不上精锐,可也是正儿八经的大汉帝国郡国兵,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缺乏的仅仅是上阵杀敌的经验而已。

    再加上冀州高大四五百万的人口基数,还有数不尽的钱粮,袁绍半月之间,就成了全天下第二大诸侯。

    第一当然还是袁术,汝南一郡人口多达一百五十余万,再算上两淮间的郡国。袁术的实力,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

    当然,这些还都是潜在实力,短时间内是消化不了的。即便是高诚,现在也在慢慢的消化着关中地区呢。

    黎阳城外。

    冀州军大营内。

    袁绍安坐于中军大帐,与沮授、田丰、许攸等人,正在商议着天下局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