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九章:认清了形势-第2/3页





    参加会议的有吴记明原来的那三名副总和五个瓷砂场的场长,以及公司的财务和会计。这些人当中,除了其中的两名场长外,其他的人对林强并不陌生,因为去年吴记明还在石塘镇那里搞废旧电器时,曾跟林强合作过。

    那三名副总更是在初中上学时就听闻过林强的大名,而且跟林辉、曹志平他们是初中同届同学,吴记明参与阳州陆洋河的整治工程时,他们也曾去过阳州,因此对林强的情况很了解,特别是后来林强跟朋友出手,轻易就帮吴记明把白庙码头那幅地搞掂后,他们几个就更觉得林强不简单了。

    而那两名财务和会计,因为彩雕公司一直从吴记明这里购买那些抵债瓷砖,自然也早就认识林强了。

    这次林强他们入股原料公司,并占了一半的股份,虽然林强并没有在原料公司里任职,可大家都清楚,林强是其中最大的股东。

    因此,林强参加会议,大家一点都不觉得意外。

    吴记明之前已经跟林强和李婉摊过底,让他们放手去规范公司的管理。说到底,这个原料公司是他自己的,从一开始,他就只是给那三名副总开薪金,并没有给他们公司的股份,当然了,吴记明也从来没有亏待过他们,随着自己场子规模越来越大,自己赚的钱越来越多,给他们的薪酬也一路升高,而且,给了他们足够的权力,让他们可以独挡一面,在自己的职责范围里有充分的话事权。

    时间一长,这三名副总便在公司里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比如主管瓷砂采挖的刘国强就统辖了公司所有瓷砂场的设备调配和工程外包业务;主管采购的黄洛锋就统管公司对其他小型瓷砂场的瓷砂收购业务,从收购的数量到定价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而主管销售的龙顺基就负责跟所有的陶瓷厂打交道,帮公司运送瓷砂的所有泥头车都是由他亲自找来的。

    这样一来的话,里面的寻租空间可就大了,这三名副总除了平时从公司里领取一份丰厚的薪水外,利用手中权力获得的灰色收入甚至比薪水还要高很多,这些年来各自积累了不菲的身家。

    吴记明一来是看在他们当年跟自己出生入死,功高至伟,二来是自己这些年身家更是暴涨得厉害,便故意的只眼开只眼闭的,还每年都提高他们的薪酬,这三名副总便也逐渐的心安理得,觉得那是自己应得的了。

    听说林强他们要投资入股时,三名副总一开始还极力反对,对吴记明说,瓷砂场一直在赚钱,为什么要白白把好处分出去呢?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行业情况,更清楚林强他们的资金和关系对瓷砂场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只是公司变成了合资公司后,他们想要再为自己谋私利就没有那么方便了。

    但吴记明毕竟才是原料公司的老板,陶瓷厂拖欠货款越来越严重,吴记明又投进了房地产行业,资金便一下子吃紧起来,再加上行业出现了新状况,原料公司已经出现了经营困难情况,吴记明甚至有意要转让源潭辖区外的两个瓷砂场,并打算全面停止对其他小型瓷砂场的瓷砂收购,林强他们正是抓住这个时间点,提出了投资入股,对吴记明来说绝对是及时雨。

    更重的是,市里马上就要对瓷砂行业整行大整顿,吴记明虽然这些年积累了不少的人脉,可就不敢担保自己的瓷砂场不会受到冲击,单单采挖许可证的年审,就让他有些头痛了,而林强他们在市里有着强硬的关系,如果他们入股的话,所有问题就可以轻松解决了。

    而且,林强他们提出来的入股条件也很合理,不但给自己保留了50%的股份,出的价钱也不低,甚至还说好了,原料公司之前的原来库存和债权债务全部归吴记明所有,他们看中的只是吴记明原有的业务和几个瓷砂场,以及那几个采挖许可证。

    吴记明清楚,按现有的行业形势,那几个瓷砂场其实并不值钱,他甚至考虑过一千万元就把源潭镇以外的那两个瓷砂场转让出去,至于采挖许可证,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年审的话,就只是废纸一张了,因此,林强他们出资五千万元,要求获得原料公司50%股权,吴记明想也不想就爽快答应了,况且林强他们还承诺会出资建造大型加工场,并会派人过来协助公司走上规范化管理,吴记明就更加的没有意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