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四章:门店装修-第2/3页





    “那怎么办?我自己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可不敢过去。”孟茹道。

    “李生在那边,到时让他来接你不就行了?”林强道。

    孟茹脸上红了红,道:“别人还要上班呢,怎么好意思让人家来接?再说了,我一个人去逛街购物也没啥意思呀----”

    林强看她有些捉紧的样子,不忍心再逗她,道:“要不这样,我先看看那个蒸粉店筹备得怎么样,之后再找个时间陪你去一趟吧,有些设计细节上的问题还是要跟对方当面沟通的。李婉你打电话给小张,把工作安排一下,也陪小茹去一趟吧。让她一个人过去,我还真的有些不放心,要是有什么闪失,老吴要找我麻烦那就坏了。”

    孟茹一听林强肯陪自己过去,立马开心起来,并不理会林强话里的调侃意味。

    “走吧,一起再去尝尝我们家乡的特色米粉。”林强道。

    下楼的时候,李婉悄悄问林强道:“看样子孟茹姐跟那个李大维好像互相对上了眼?”

    林强笑着点了点头。

    在阳州市人民北路上,一间面积不算大的小餐馆正在做门面装修,餐馆门口上的牌子上写着“高桥竹箕粉”。餐馆位于人民北路的繁华地段,紧邻阳州市红星小学,不远处就是2路公交车总站,周边有多个成熟社区,人流量不小。

    负责门面简单装修的也是林强家乡那里的人,是曹卫东从自己的装修队里抽调过来帮忙的。见到林强他们过来,打过招呼后说,装修今天就能完成,等早餐店正式开张之后,他们那些工人都会过来光顾的,还说这里蒸出来的米粉跟龙强在乡下小镇蒸的那些味道一样,肯定会大受欢迎的。

    龙强和林辉从里面间隔好的厨房走了出来,递给林强一张彩图,说这是李婉他们广告公司设计的门店vi视觉形象效果。

    林强接过效果图看了看,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是他亲自跟韩海川沟通,让他根据自己的理念来设计的。他要给早餐店设计统一的vi形象,还为这个“高桥竹箕粉”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商标,以后要注册下来,同时还要申请著作权备案,以便形成完整的标识和保护体系。

    李婉和孟茹没想到林强搞得那么郑重其事,笑他有些小题大做了。

    林强招呼大家到店里坐下,很正色的道:“我是准备把它发展成连锁早餐店,正在着手把食材、工艺、管理形成流程,有了统一的标准,以后就可以到其他地方开分店,而且还可以实现本地化聘用,让稍有蒸粉经验的人都可以做出地道的高桥竹箕粉来。”

    李婉道:“你不是说过,这个竹箕粉有许多条件限制吗?在阳州这里也能做得出你们乡下那种味道来?”

    林强笑着对她说:“小茹之前已经来尝过了,大赞好味,你一会亲自尝尝,就知道跟我们乡下那里的味道有没有区别了。”

    孟茹注意到墙上贴着简单的菜单:主打是“高桥竹箕粉”,5元/份;菜干咸骨粥,2元/碗;猪红粥,1元/碗;白粥,免费。

    “早餐的款式就这几样?”孟茹问道。

    “对,我们的理念就是要做精和简约,那些费时费力的生滚粥和炒粉之类的全部不做,菜干粥、猪红粥和白粥可以事先用大锅熬好,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蒸粉上。我设想中每个早餐店的标配是五个人,其中两个蒸粉师傅,两个服务员,一个店长兼收银。”

    林强介绍道,经过多次试验,一个熟手蒸粉师傅,用现在改进过的多层蒸粉炉,每小时平均可以蒸90条粉左右,两个师傅一个早上可以蒸出500条粉,这是一个标准门店每天的最大蒸粉供应量。

    早餐店每天的营业时间是早上六点到九点,共三个小时,保守估计,每间标准店的日营业额按二千元算,一个月的毛利至少有三万元左右。

    “你们可别小看这每间店每个月只有三万元的毛利,只要我们制定好了统一的工艺和管理流程,这种小店是可以快速复制的,而且对地域的要求不高,可以在同一条大街的街头街尾开分店,甚至每一个小区门口都可以开,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光是阳州老城区这里,就可以开多少家分店?”林强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