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0五章:手机彩信-第2/3页





    李婉、孟茹、小彦她们虽然比林强小不了多少,可就是因为相差了这几年的时间,华侨农场正是在她们刚上初中期间,迅速的被人们遗忘,当然也是没留下什么印象了。

    林强待大家笑声静下来,道:“看来我今天要给大家恶补一下这段几乎被遗忘的中国外交史了。”

    他早就专门上搜集过阳州光明华侨农场的资料,顺便也对这种成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牌国营华侨农场作了详细了解。

    见大家都满脸期待,林强清了清嗓子,很正经的介绍道,上世纪50年代末,印尼、印度相继发生严重排华事件,华人财产被掠夺,流离失所。“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新中国就成了他们的向往之地。中国政府派出多艘轮船把这些要求回国的华侨接回了国内,为此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地成立了多个国营华侨农场、农垦场、林场,集中安置,让他们有了安居之所,并让他们参与国家的建设。

    这些回到了自己祖国的华侨,来自不同的国家,命运却十分相似,依然固守着祖籍地和侨居国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坚持讲印度话、白话、客家话,特别是后来的越南难侨,哪怕是做一道越南凉鸡,也一定要用产自越南的鱼油做调料。他们的固执,让自己变成外人眼中的陌生人,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融入到当地生活之中,广大归国难侨的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加上华侨农场由于政策性、社会性负担较重,其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直到70年代中后期,国家恢复了对华侨和侨眷的出国审批,并进一步简化了审批程序,有亲属在香港或他国的归侨纷纷申请移居香港或他国,华侨农场和它的居民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记忆。那些没有海外关系,也不想再流离的人便留了下来,落叶生根,留守在各地的华侨农场里

    国家对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也十分关心,明确了华侨农场要走我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彻底改变现行农场的经济体制,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扩大生产经营者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特别是归难侨的积极性,促进华侨农场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确实提高归难侨的生活水平。

    阳州这个光明华侨农场原来是一个畜牧场,当时有600多名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因为接侨才改为后来的华侨农场,当年总共接收了3000多名归国难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祖国也只能给这些难侨们一个栖身之地,可没有能力给他们所期盼的美景,当时这里的条件非常艰苦,荒无人烟,是靠着大家的双手一砖一瓦把农场建设起来的。

    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好转,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这里也经历很大的变迁,那些有能力、有关系的人大都迁走了,可农场里依然有着几百户家庭,1998年划归属地阳州市管理,新千年初实施了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市属市管农业企业,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主要产业有水稻、桑蚕、水果、蔬菜,其中新千年初从广西林业厅引种速生桉、相思树获成功,已产生相对较好的经济效益。

    “怎么样?我的讲解还算简明易懂吧?大家怎么样也得给点掌声鼓励一下吧?”林强拿起桌子上的矿泉水喝了一口,道。

    “林总,你不是想打华侨农场那片地的主意吧?”吴金中问道。

    林强笑了笑,道:“我了解过了,华侨农场现在没有什么真正有高效益的产业,我有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跟市里沟通,共同对华侨农场进行开发。”

    “林总有什么详细的计划,快说来听听。”向志宏坐直了身子,兴奋的道。华侨农场里可有着一千八百多亩的土地,想想都让人激动。

    林强又卖了个关子:“我只是有这个想法,还没有具体计划呢。而且,我还没考虑好,是以我们投资公司的名义去操作好呢,还是以旅游公司的名义,或者是地产公司的名义好,不过大家放心,既然我提前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了,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参与进来,人人有份,免得吴总到时候又说我好处占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