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炮神保罗-第2/2页





    李茂之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这和李存真是密不可分的。李存真穿越前是个文科生,从来也没听说过什么倍径比,更不要提什么初速、比率这些东西了。因此也就不可能给李茂之讲,李茂之自然压根就。

    他们两个造炮,有一点好处,就是照葫芦画瓢,决不开拓创新。这反而让他们铸造的火炮有了一定的威力。而事实上,李存真的自造火炮只有可怜的几门而已。李存真找不到什么技术工匠,所以是和李茂之又加上几个人一起瞎弄的,用的是失蜡法。几门还都是舰炮,没有陆炮。就是自己的舰炮,绝大多数的火炮不是买自英国的就是抢来的。

    保罗见李茂之问了,便耐心地回答道:“就是炮管的长度和口径的比值。”

    保罗看了看众人,见大家都在注视着自己,大受鼓舞,便又继续说道,“事实上乌尔班这门火炮自诞生后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理想,奥斯曼寄希望它毁坏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但事实上它带来的更多是对守军心理上的震撼,实际杀伤效果有限。

    更可怕的是,为了运输这门巨炮,苏丹付出了四百人和六十头牛作为运输的代价,显然这种火炮机动性差到了极点。并且过大的火炮制造上也将带来很多风险,例如炸膛,制造乌尔班炮的乌尔班本人很不幸的成为了炸膛的牺牲者,并且火炮的制造费用也令一般国家难以承受。

    不断加大火炮的口径,增大火炮的重量显然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火炮需要在威力射程与重量面前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保罗的这一番言语让李存真听得频频点头。

    保罗见元首海国公都已经点头了,便更加有信心了,说道:“根据我的研究表明,同一种火炮增加过多的火药,增加的威力极其有限,火药能量大部分都被浪费了,并更多带来炸膛的风险,通常情况下,火药与弹重的比例为一比二更为合适。

    我听说过大明有一种炮,叫做灭虏炮。我也见过那炮。从名字上来看是要消灭鞑靼人的意思,可是结果呢?炮没了,鞑靼人还是活蹦乱跳的。大明灭虏炮除了因为采用锻造低碳钢更结实之外,低倍径比使大量火药能量从炮口过早的溢出浪费也是未炸膛的原因所在。

    所以,灭虏炮名字非常响亮,但是根本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更不是艺术品。”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南明汹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