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带着骨灰去旅行-第2/3页



还有七星铜钱、金银元宝、镇墓兽、香炉、供品……向北认认真真记录下来。

果然隔行如隔山,连迁坟都这么多讲究,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向北觉得,以如此虔诚的心完成这样一个仪式,应该能让母女俩安息吧。这也是他唯一能做的,即便是被人视为封建迷信,他觉得也无所谓。

自己这辈子从来不信命、不信鬼神,又能好的了哪去?不也是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吗?

向北花了两天的时间准备好这些玩意儿,把它们整齐码放在行李箱中。太好了,一家三口用这些绰绰有余,连自己将来的那份也都省了,向北长舒一口气。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向北掐指一算,良辰吉时终于到了,他选了一个接近傍晚的时间启攒,还专门买了布包,刚好可以将两个骨灰盒装进去。

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第一次见到备货如此齐全的死者家属,本想再给向北提供一个包括迁墓在内的配套服务,不贵,打七折之后才2300块钱。结果被向北拒绝了,他想带着娘儿俩的骨灰来一次全家福的旅行。

带着骨灰去旅行,想想都觉得刺激。

从河东市到滨海市坐高铁大概需要三个小时。这次高铁之行前,向北买了两张挨着的D、F座位。

向北拎着装有骨灰盒的布包一路过安检、检票,居然非常顺利地上了火车,他松了一口气,将骨灰盒放在靠近窗户的位置,自己坐在旁边的位子上。

高铁像狂风一样一路疾驰。它的出现,不仅是方便了出行那么简单,也打破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对故乡和他乡的固有观念,从地理时空上彻底改变了人们之间原有的封闭与隔离。

虽然都是平原地形,但是华北与东北又有太大差异。东北的平原地广人稀、一望无垠,隔着车厢玻璃远眺,就如同看海一样,满眼绿色或金色的海洋,没有边际。看着看着,人就走了神,从大自然中超脱了出来。

华北的平原虽然也见不到山,但毕竟地少人多,火车不管开到哪里,总避不开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银色塑料布搭起的成片的蔬菜大棚,红瓦青砖的村落民房,绿旺旺的杨树林,在荒野中突兀存在的破旧化工厂区……风景一处接一处闯进视野,让人不能放下心思遐想。

火车到了沿海地区的时候,视野又变得有些不同了,地界越来越开阔,天空越来越透亮。陌生的地貌让向北心中生出一种不安全感——离家越来越远了。到了滨海市的郊区,火车穿过一段跨海大桥,一眼望去,除了海水还是海水,空旷、沉寂。

向北想起自己跟周雪岑第一次旅行时,就是来的滨海市,当时的滨海市,还只是一座不为人知的小岛,因为鲜有宣传,旅客也不多,真像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渔家号子、海鲜盛宴、鹅卵石、一望无际的金沙滩和海岸线,两人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欣喜若狂地在海边奔跑。

向北忽然想起一个有意思的插曲,两人第一次看到大海时,海边有很多鸟儿在飞翔,向北脱口而出:“好多的鸽子啊!”

这话说完,周雪岑就“咯咯”笑了起来:“笨蛋,那是海鸥。”

向北也跟着笑了起来,只是表情有些尴尬。可不是嘛,明明书本里都学过的,自己还记得一篇经典课文。“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向北朝着天际大喊。

周雪岑一副夸张的表情:“老大,你说的是海燕吧!”

一个从小到大在内陆农村长大的男生,上大学之前没见过山、没见过海、甚至没坐过火车,第一次见到大海,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难免会出“洋相”。

向北摩挲着手中的骨灰盒,回忆过去的一幕幕,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笑容。

他正出神地笑着,年轻的乘务员走到面前,语气温和地问道:“先生,请出示车票。”

向北从口袋中掏出两张票交给她。

乘务员认真地看了一遍,两张票都是连座,可是靠窗的座位为什么始终没有人?座位上还放着一个奇形怪状的小罐罐。

“先生,这两个座位都是您的?”乘务员目光还锁定在那个小罐罐上,眼神中充满了好奇。

“没错,我和它。”向北轻轻拍了拍身边的小罐罐,依旧面带笑容。

“呃……好吧。”乘务员尴尬地笑了笑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