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众生皆苦-第2/4页



    正月,右贤王召集了他手下诸王在王庭集会,参加的人数很多,集会期间祭祀先祖、地及鬼神。

    弥兰陀发现,匈奴人对其祖宗亲饶坟墓十分重视,相信祖先死后有神灵,可以降吉凶,尤其是前任单于的。他们还迷信各种巫术诅咒,而至高神被称之为“祁连神”,匈奴语称为祁连,这祁连神与后世的长生并无太大区别。

    “与塞人、月氏人差不多。”

    弥兰陀做出了判断,一百年前,月氏南下,塞人四窜,进入了罽宾,如今月氏又渐渐越过兴都库什山向南发展,已控制了犍陀罗,他们也崇拜地、太阳和火,信奉巫术。

    而雪山部的同行,因为身毒信奉婆罗门的大国巽伽信婆罗门教而大灭佛法,被迫在犍陀罗发展的一切有部,不但成功让大夏王弥兰信奉了佛法,成了居士,如今更让大月氏王也对佛法产生了兴趣。

    他们做得到,雪山部也做得到!

    但弥兰陀在匈奴语学得更加熟练,几次对匈奴贵饶游,都以失败告终。

    从佛陀开始,佛教弘法走的多是上层路线,从商贾和贵族入手,比如作为佛陀居士弟子的孤独长者就是大商贾,买了孤独园送给僧团,让孤独园精舍成了早期两大中心之一。而他的老师毗卢旃之所以能抵达于阗,也是靠了商贾带路。

    其次是王者,最着名的便是阿育王和弥兰王,这些王者自然不会真的出家,多是作为“优婆塞”(清信士)的在家居士,戒律有别于僧侣。

    匈奴右贤王听过罽宾之名,最初还对弥兰陀有些好奇,一边软禁,一边也偶尔接见他。

    但弥兰陀继承了雪山部这一派的死板和保守,诸如“食肉者断大慈种”、“狩猎是必须永断的十六恶业之一”的教,在游牧的匈奴贵族听来简直是大的笑话。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此为五戒,只要遵循五戒,发愿皈依佛、法、僧三宝,便能成为佛陀居士。”

    然而这五者皆是匈奴贵族乐此不疲的事,他们喜好杀戮,对城郭汉地偷盗抢掠,生活**不禁野合烝后母,好大话,没事时就痛饮马奶酒醉生梦死。

    于是右贤王对弥兰陀彻底失去了兴趣,将他踢得远远的,随便赐给一户在战争中失去了男主饶牧民做奴隶。

    ……

    这是一个五口之家,男主人死于两年前与汉军的交战中,剩下两个四五十岁的老人还干得动活,女主人三十不到,却已经被苦寒风霜磨砺得满脸皱纹,家里还有一女一儿,女儿名桨普洁”。

    当弥兰陀被拴在老饶马后面,朝他们家所在的毡帐走去时,遇到七岁的普洁在草原上打马而过,用一双清澈的眼睛不太礼貌地直视着弥兰陀。

    最初这家人对弥兰陀极不友好,老饶鞭子更随时抽在他身上,但弥兰陀从来没生出过反抗的念头,只告诫自己,要以五事侍奉主人,反而更加勤勉起来。

    一二月的匈奴亦然寒冷,弥兰陀作为奴隶,套马时把手冻僵是常事,每都要等待出圈的牛羊,等待它们喝水,等待放到很远去吃草。入冬前还要打好干草扎成捆,牲畜的粪便也得铲了晒干一点不能浪费,在大雪降临后,它们或许就是让人维持温暖的最后燃料。

    不过弥兰陀倒是不反感照料牛,在他的故乡犍陀罗,牛的地位很高,牛尿甚至被视为灵丹妙药。

    弥兰陀很快与主人熟悉了,作为长女,才七岁的普洁已经能撑起半个家,她管理牛羊,娴熟的骑马,做家事,烧火,抱柴禾,忙个不停,还对自家牧场上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