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小长安-第2/3页



    远远望见鄯善兵,让任弘只觉得有些恍惚,因为对方衣甲样式,尽是仿照汉卒而制,若不知道的,还以为玉门关的守军来了,只是近了之后,才看到尽是高鼻深目的胡儿。

    他们甚至还打着一面赤黄色旗帜,上书大大一个“汉”字!

    这奇异的场面,让任弘看了都不知啥好。

    倒是对面一位赤甲“汉将”远远望见都护旗,立刻打马过来,却是鄯善王,来到任弘面前下马便拜,神情又是狂喜,又是落泪。

    “尉屠耆见过都护!”

    ……

    “这真是扦泥城?若不看彼辈容貌,我还以为是回到玉门关内了。”

    跟着都护和鄯善王来到鄯善国都扦泥城后,甘延寿揉了揉眼,连带一众亲卫募骑都有点思乡落泪,这地方和大汉太像了。

    城墙从过去的西域式圆形,被改造成了长安那样的方方正正,屁大点的地方,居然也开了十二座城门,让人不禁怀疑这会不会影响到墙垣坚固。

    城头“汉鄯善国”的狗牌仍在,只是从木头换成了石制,似乎想要将“自古以来”深深铭刻在这片土地上,而东、西两座正门两侧,还真建起了高大的汉式城阙,上面还挂着两颗人头。

    任弘抬起头望了望,不知啥好,未央北阙可是挂过鄯善王之兄安归头颅的,连这都学?

    “乃是不服王变更衣冠而妄图作乱的贵人。”

    鄯善王得意洋洋,放在以前他是不太敢这么激进的,但去年入朝进贡,参加了大朝会,他因为格外亲汉,被典属国作为三十六邦代表,座位放在距离子较近的位置,让鄯善王与有荣焉。

    这也让他回到鄯善后,加速了将鄯善改造成“长安”的计划。

    入城时指点着市肆的繁荣,鄯善王感激地道:“王当年听了都护的话,效仿管仲之法,将过路费减半,商贾使团果然云集。不但会带来鄯善所需的各种货物,还要在鄯善吃喝,进女闾消遣,购买牛马骆驼。加上若羌顺服,匈奴不再入寇,丝路安宁,商胡贩客日款于扦泥,如今光靠集市上收的税,便能能让鄯善府库充实,果然是不加赋而国用足也。”

    在鄯善王看来,他已经在鄯善完成了庶之富之,只差教之了。

    于是才有了任弘等人看到的情形:外城的普通鄯善裙还是着胡服,衣衫褴褛,因为鄯善王认为他们连汉话都不会,不配穿汉服。居住在内城的贵人则衣冠皆为汉式,穿丝帛深衣,只有少数粟特商贾身穿胡服夹杂其间,以汉话为流校

    效仿汉俗,俨然成了鄯善上层人士的特权,亦是中产倾慕效仿的目标,只是又是改造城池又是购入丝帛,虽引入汉地代田法增加了产量,贸易也繁荣了些,但鄯善底层百姓的日子,恐怕较过去更苦了吧。

    而鄯善国的“文武百官”们,看到都护前来,皆行汉礼作揖,一个个过来拜见。

    原来鄯善王已经在国中完成了官制改革,统统效仿汉之王国制度,什么郎中令、中尉、内史、少府、卫尉,只要是任弘在昌邑国看到的官,这儿应有尽樱

    只是因为鄯善国只相当于一个县,发不出两千石的钱粮,所以这“鄯善九卿”发的俸禄都改成了两百石,只相当于县里的曹掾。

    等等,这头戴委貌冠的“鄯善国相”是个汉人中年文士,似乎有点眼熟,他看到任弘也有些激动,下拜顿首不已。

    “你是……陶少卿?”

    任弘总算记起来了,这是他当年在鄯善做司马时,那个老喜欢往女闾跑睡胡姬的书吏陶少卿,几年不见,他如今已成了上等人,蓄了浓须,言谈得体,腰上还挂着国相绶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