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都是大将军逼的-第2/3页



    而“病已”这二字太过常用,确实给书信往来、官府文书造成了很大不便,有时出于习惯写了上去,被有心人抓住就是大罪过,违反者要么罚金一两,要么去做劳役。

    刘病已嗟叹:“看来不止是西安侯夫饶封号,朕的名,也该改改了。”

    他决定明便立刻下诏,将触犯忌讳的人统统赦免,再想个生僻些的单字名,尽量不要影响世人。

    “改名只是朕一人不便,不改确是下人不便,当改之!”

    任弘赞叹:“陛下仁厚,子改名让讳,此亘古未有之举,下人必大加赞颂。“

    刘病已靠着处置诸侯王的手段,让群臣和宗室知道了他是怎样一位皇帝。但下士人、百姓对这位新君还陌生,更名便是打响名声的手段之一,因为避讳关系到每个能读会写的士人,是肯定会得到拥护的善政,任弘这个提议正好搔到了他痒处。

    岂料任弘还有一招更绝的阳谋,就算当着大将军面出来也不用怕。

    “陛下,改名只是名学皮毛而已,最大的学问是正名,不论是治下还是齐家,苟能正名,成地平。圣人亦言,名不正则言不顺。”

    “大汉以孝治下,陛下可不能只考虑为自己改名,而忘了替孝武皇帝正名啊!”

    ……

    “替孝武皇帝正名?”刘病已心中一动,让任弘继续下去。

    任弘瞥了一眼旁边侍奉的宫人郎卫,反而让声音更大了:

    “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孝武皇帝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功不可谓不大,然而竟至今未议庙号!”

    大汉虽历六世,但拥有庙号的,却只有两位皇帝。

    一是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二是汉文帝,有夺取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下之德的称为宗,其庙号太宗。

    这两位是毫无争议的,孝惠孝昭在位太短没资格,而孝景虽有平七国之事,下翕然,大安殷富,却连庙号都没混上。

    轮到汉武帝时,争议也很大。

    究其缘由,孝武之政始终为儒生诟病,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对孝武时代的政治、经济、战争是全方位开炮的。

    他们批评孝武更改制度任用奸臣:“邪臣各以伎艺,亏乱至治。外障山海,内兴诸利。杨可胜告缗,江充禁服,张大夫革令,杜周治狱,罚赎科适,微细并行,不可胜载。夏兰之属妄捕,王温舒之徒妄杀。残吏萌起,扰乱良民。当此之时,百姓不保其首领,豪富莫必其族姓。”

    他们抨击孝武对外征战对内残暴:“当此之时,将卒方赤面而事四夷,师旅相望,郡国并发。黎人困苦,奸伪萌生,盗贼并起。守尉不能禁,城邑不能止。然后遣上大夫衣绣衣以兴击之。当此时,百姓元元莫必其命,故山东豪杰颇有异心。”

    那是贤良文学这些公知代表积怨数十年情绪的一场大爆发,孝武晚年被成“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于汉有大过而少功,平匈奴开疆域直接被抹杀无视了。

    对刘彻功过争议充斥整个孝昭十三年,再加上那期间霍光假意顺应“民意”,休养生息,到了最后几年才露出真实倾向,这期间便未能为汉武议庙号。

    任弘以为,眼下是重议庙号的大好时机!

    一来贤良文学被卷入孝昭之死,打包送到西域去了,也不知现在还活着几个,朝中反对声音大减。

    二来大将军已经通过五将军北伐,完全暴露了屁股,哪里是拨乱反正执行轮台诏啊,分明还在履行着孝武的政策,延续盐铁之策,一心想要灭亡匈奴,只是行事更缓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