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此生无悔-第2/3页



  赵充国知道儿子大条,但也万万没想到,他这儿子居然蠢到,当夜置酒宽慰辛武贤时,几口黄汤下肚,就将父亲与自己的密谈全说出来了!

  赵卬倒是不将辛武贤当外人,对他道:“辛都尉,吾父说了,汝弟辛汤就吃亏在做事不够干净,往后要记着这教训啊!”

  辛武贤倒是忍住没有当场暴怒,只捏着酒樽,恨得直咬牙,心中暗道:“好你个赵充国,果然是偏心!他日定要叫你后悔!”

  ……

  吴宗年已经不在乎辛汤是否受到惩罚了,在重回大汉后,他只关心两件事。

  一是希望汉军能赶在匈奴诸部老弱牲畜转移前,找到他们!

  卫、霍战法对匈奴打击最大的地方,不在于战斗歼敌,而是袭其部众,掳走了有生力量。比如元朔之五年春河南之战,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虽然逃了,但男女一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却被汉军获得。

  河西之战也是如此,只是霍去病走得太远无法带回俘虏牲畜,牛羊也全射杀任其腐烂。

  曾肆无忌惮年年入塞,对汉人边民奸淫掳掠的匈奴,终于尝到了战火在自己土地上燃烧的滋味。

  战争,便是无所不用其极。

  如今匈奴右部青壮主力都在乌孙,后方空虚,相当于不设防。只是蒲类、强弩两位将军西征,离塞三千里,恐怕也会采取霍去病的做法,不留俘虏。

  但吴宗年力劝赵充国,希望能绕过俘虏一命,押往车师、东西且弥等地,作为奴仆“送”给城郭小邦们。

  这是他的一点恻隐之心,在匈奴待久了,吴宗年发现匈奴人也并非全都罪该万死,和汉人一样,有人高尚豪爽,有人懦弱畏惧,甚至还有人希望再不要与汉人打仗。

  他的胡妻便是在吴宗年眼中,较好的匈奴人。虽是胡女,被右贤王指定嫁给了他,谈不上什么感情,却任劳任怨,吴宗年不适用塞北生活,一入冬经常患病,胡妻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吴宗年的第二个念想,就是能够找到胡妻与两个孩子。

  他想带着她们,回到大汉,指着连绵的农田和城郭,让孩子们知道,父亲来自此处,而他们也会以汉人君子、淑女的身份在中原长大,再不必受塞北苦寒之风,读书识字,远离战争,也算他抛下她们的弥补。

  这是吴宗年最后一点贪心。

  归汉后第五天,在蒲类、强弩两军推进到两岸到处是绿洲和匈奴人屯田点的马纳思河附近时,被调离辛武贤麾下的文忠来告诉吴宗年。

  “伊吾王的部众,找到了!”

  ……

  伊吾王带着部众和牲畜,终究还是逃不过汉军的追击,驻牧点燃着熊熊大火,战斗在吴宗年他们抵达前就结束了。

  他是在的河边发现胡妻的,隔着大老远吴宗年就认出了她,脖子上裹着的那条白色貂皮是右贤王所赐,吴宗年又送给了她,这是四年里,他送她唯一的礼物了。

  胡妻趴在一片枯黄的草地之上,背后中了一矢,而后又被马蹄直接踩过,应是当场死去,翻过来后,怀中还紧紧抱着个小襁褓,也早就没了呼吸。

  吴宗年一下子就失去了气力,跪在胡妻尸体前,死死盯着这只箭,想要分辨一番,箭羽究竟是匈奴人常用的野鸭毛,还是中原的鹅翎?

  他分辨不出来,或者说,不想让自己认出来,只告诉自己:“是匈奴人射的,一定是,伊吾王以为,是她故意帮我逃走,遂加以杀害。”

  只是他被旁人搀扶起来后,又不甘心地问道:“袭击此处的,是辛氏兄弟的兵么?”

  “不是。”

  一旁的屯长告诉了他事实。

  进攻此处的,只是一支普通的汉军,只是在执行蒲类将军亲自下达的追击命令。

  “多亏了吴先生的地图,否则吾等还真找不到这山谷!”

  这话让吴宗年更加难受,甚至觉得,是自己亲手杀了她们。

  吴宗年心中忽然生出了巨大的后悔,若是他有博望侯之智勇,能够带着妻儿一起离开……

  但他只是个凡人,懦弱,无能,只有中人之智,做事瞻前顾后,护得住手里的杖,护不住身边的人。

  吴宗年是在要送往东西且弥的俘虏中,找到了另一个孩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