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腰佩雕弓汉射声-第3/4页





    按照说法,这样就能得到天神庇护,刀箭不入了。

    到底入不入,并不难证伪,一试便知,但偏偏羌人就和后世义和团大师兄一般,对此信之不疑,或者说,不能不信。

    除了迷信于自己的神明和祖先,寄希望于神迹外,羌人还有什么是能拿出来和汉人斗的呢?

    甲兵不如人口不如战术不如。

    能拿得出手的,不就一条不怕死的歹命么?

    篝火熊熊,羊皮鼓咚咚作响,像是他们又害怕又无畏的心跳,像是羌人上千年的迁徙,挣扎,困顿。

    他们永远也想不明白,汉地不是很大了么,为何非要来这小小的河湟争夺最后一片沃土呢?他们一直逃啊逃,最后前方只剩下雪域高原,再无可去之处了。

    河湟内部诸羌弱肉强食,这硕大世界,万千邦族,又何尝不是强食弱肉。

    “鲜血洒满大雪山!”

    “鲜血洒满大雪山!”

    伴随着一阵阵疯狂的吼叫,被释比施加了法术,相信自己已经刀剑不入的羌人武士们,索性连甲都扔了。反正他们的父辈已经试过了,这些玩意根本防不住汉人的劲弩,与其相信甲胄,还不如相信跑得飞快的双腿。

    他们握紧武器,踩在刚被汉人撒了麦种和青稞的柔软田地上,一步步朝西霆塞走去,而后在向东流淌的湟水哗啦伴奏下,小跑,狂奔,就这样不着寸甲,朝西霆障发起了冲锋!

    如同一群黄羊,被逼到了绝境时,转过身,低下头,藏起惊惶的眼睛,只将自己那不算锋利甚至有些笨拙的角,对准紧追不舍的猎人,一头顶了过去!

    ……

    西霆城头的金赏没见过这种飞蛾扑火般的场面,有些发愣,但北军射声营的长史任宣,却很镇定地指挥开来。

    “彀者,准备大黄弩!”

    西墙之上,安放着三十架汉军中射程最远的武器,大黄弩。

    此弩为石石弩,三百公斤的拉力必须两人合力方能操作,加上有些笨重,常作为城头攻防之器,除非是李广那样单兵怪物,才能在马上轮着单独发弩。

    当自信“刀箭不入”的上千先零羌前锋冲出了农田,来到距离西霆城还有三百多步的距离时,最先迎接他们的,便是一支支破空而出的粗弩矢,中者都如同被炮弹打中,贯胸穿腹而死,有两个倒霉的还被穿了串。

    虽然看着很吓人,好在命中率也很感人,但更可怖的事来了,因为城头的巨弩竟是连发三矢!

    射声,冥冥中闻声则中之,因以名也。

    作为大汉最精锐的远射部队,任宣带来的大黄弩,还有几架是射声校尉才拥有的神秘武器“大黄参连弩”。每次击发之后,弩自动钩弦杆,将匣内的箭矢上膛,同时“牙”与“悬刀”恢复原位,可连续发三矢!

    上个月,任弘看到这恐怖的兵器被运到西霆障,心中一阵无语,帮守军开点挂的心思,顿时没了。

    和羌人那些简单的弓矢、飞石相比,汉军的装备已经有代差了,锦上添花这种事,没必要。

    羌人受到了这轮可怖的打击,虽然死亡不多,但不少年轻的羌人,没经历过三十多年前的战争,都吓懵在原地。但其余人,却乘着大黄弩射出一轮后上弦极慢的弱点,冲到了两百步内。

    掌握大黄弩的,是射声营中一支名为“彀者”的部队,所谓“彀”就是弓弩持满之意,正所谓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彀者曲的兵卒个个人高马大,都能开六石强弩,正是两百步内收割性命的利器。

    而当一个羌人小豪不断大声给部众鼓劲,举着盾,带他们顶着六石弩落下的箭雨,扛着松木梯跑到百步左右时,自己却被一支无声无息的箭射中要害,猛地惯倒在地上,脖子扎着一根羽箭。

    射箭的是射声营的又一支精锐,名为“迹射”,言能寻迹而射取之也,能入射声营的,都是秋日试射演习的优异者,而射声校尉再对这群人精挑细选,选出了最善射的一批,或精通箭,或精通弩。

    迹射之士对标的对手,便是匈奴的“射雕者”,个个都能在百人之中,取其小帅酋长首级,也不知较之赵汉儿孰强孰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