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西宁-第2/3页





    “占先零、勒姐羌河谷二千顷田,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使其困于苦寒高处,以使羌虏之间互相埋怨背叛,此三。”

    “以兵卒闲暇时伐木采石,筑城障险塞,缮治邮亭,以守卫金城,使百姓不因战乱而失本业,此四……”

    “整治湟峡一带道路桥梁,使通道直至湟源,以此控制河湟全境,直通鲜水海,扬威千里,此十一。”

    “大费既省,繇役豫息,以戒不虞,此十二。”

    这第十二条,就是关于任弘提出的匈奴鼓动西羌叛乱,而别有图谋之事了。

    “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臣充国材下,犬马齿衰,不识长策,唯县官及大将军、公卿议臣采择!”

    霍光读罢,对西羌再也不担忧了。

    “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此万世之策也!”

    这也是他重用赵充国的原因。

    可惜太老,做不了他霍家的女婿。

    而其子赵卬又太平庸,不足以让霍光扔一个女儿过去。

    说到女儿,他便又想起一人来。

    “护羌校尉任弘的奏疏,怎么还没到?是受伤了连上书都念不出来让人代笔了?”

    最后,任弘的奏疏居然比三人的晚了半天,霍光很清楚他的用意,这孺子又耍小聪明了,浩星赐与辛武贤相互攻讦,他是摆明了不想得罪任何一人啊,反正有了二人衬托,护羌校尉的政绩功勋显得鹤立鸡群,两只鸡互啄,他就没必要掺和进去了。

    任弘只委婉地提及,卑禾虽然因为辛武贤的失误,与先零同反,叫先零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后方,然尚可安抚南方罕开羌,捐大小榆谷予之。北方的狼姓小月氏五部在匈奴使者怂恿下向南进发,任弘也有一个招抚他们的计划……

    而其奏疏后半段,一直在强调匈奴的动作,担心单于会效仿冒顿灭月氏、东胡,对乌孙发动突袭,若叫胡虏得逞,大汉联合乌孙灭匈奴的策略,恐怕要落空了。

    中朝的杜延年、田广明等人也对此忧心忡忡。

    霍光却道:“任道远的担忧不无道理,匈奴乘着大汉在乌桓、西羌有事,要进攻的方向,确实更可能是乌孙,而非河西。”

    “但如今的匈奴,又岂是冒顿时那引弓之民尽为一家,控弦四十万的百蛮大国?被孝武皇帝打了那么多年,胡虏的实力已削了泰半,连小小乌桓都灭不了,想要一举吞并控弦十万的乌孙?谈何容易。”

    霍光竟不怎么担心:“反正现在派遣使者去警告也来不及了,吾等只能秣马厉兵,为大仗做准备。“

    “让乌孙被匈奴打疼一次也并非坏事,一向只有汉使去怂恿乌孙结盟,这次,要让乌孙使者来哭汉庭,求大汉发兵与之联合!”

    ……

    另一边,任弘虽然“身负重伤”,但仍做出一副带伤办公的架势,二月初时,他与金赏奉赵充国之命,一同带三千兵卒过了湟峡。

    赵充国将大军分成数部,分别驻屯在交通要道处。等到河冰解冻运下木材,修缮亭隧,疏通沟渠,整治湟峡以西的道路桥梁,使通道到达鲜水附近。

    再过半个月春天田耕开始,每个兵卒授田二十亩,到四月青草生长,由任弘带着熟悉当地地形的募兵、胡骑干,副马二百匹,在河边放牧吃草,作为保卫耕田人的流动部队。

    在抵达湟峡以西数十里,一处名叫“西平亭”的地方时,任弘被一座独特的烽燧吸引了注意力。

    任弘做过燧长,在河西更是见过数不清的烽燧,可它们多是夯土筑成,但西平亭的燧,却是石头的。

    他绕着这高近十丈的建筑看,却见其建筑材料是当地常见的石片和黄泥土,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一共三层,功能同任弘待过的破虏燧差不多。

    但坚固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任弘招来当地亭长,问道:“这烽燧修多久了,为何是石砌的?”

    “敢告于任护羌,早在数十年前,李息将军征羌时就修了,作为金城郡的西界,后来废弃了,至于为何用石……”

    亭长指着将这个河谷团团包围的大山道:“因缺少能夯的生土,石头倒是多,当然弃土用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