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大宋很缺钱,李纲真的刚!-第2/4页





    “让人心生向往而迫不得已的那种美。送给倭国的使者,这是一衣带水,友谊的见证。”赵桓对这个一衣带水咬的很重。

    就是欺负倭人没文化。

    “再画一副《夕阳下的皇宫》,要让倭国有和我大宋回易的强烈需求,然后白银结算。”

    “再差人临摹一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土包子们也见识下什么叫做天朝上国。”

    李纲点头,说道:“臣还有一些想法,倭国一直在学习我中原王朝的文化,臣想着请官家准许,倭国人到我大宋学习书法、绘画、乐理,让他们回去去教化倭国。”

    赵桓看着李纲,郑重的说道:“有些东西可以学,有些东西不能让他们学。特别是广备攻城作不得任何倭人靠近。”

    “即将开办的军校,就不要让倭人知晓好了!”

    “臣知道轻重。这都是社稷神器之学,他倭人还不配。”李纲俯首说道。

    大宋虽然武德不盛,但是依然是一个讲究华夷之辩的时代,李纲这些读书人连宋武人都看不起。

    指望读书人看的起倭人?可能吗?

    事实上,倭人一直在派人到大宋,想要学习大宋的文化、经济、军事还有武备锻造等技艺,奈何没人传授给他们。

    很大原因是工匠们也不是很看得起蛮夷。

    手艺人都是传男不传女的秘学,怎么可能传给外邦人?

    所以,李纲提议的倭人到太学就学,那简直是无上的荣誉,就是学回去的是书法、绘画、佛学……

    赵佶的瘦金体挺好看的。

    赵桓觉得李纲这招比自己还要狠的多。

    这是要养一群大治废宅出来吗?

    “官家,臣觉得倭人一定会感恩戴德,毕竟教化之功。”李纲笑着说道。

    赵桓哈哈大笑,妙人。

    真正对倭人有用的锻造技术,有用的治国之学,他倭人学不了。

    甚至是连儒学这种酸老九的学问,都在禁止的行列里。

    之乎者也,他倭人也不配。

    李纲之所以和赵桓同流合污的阴谋这三个国家,其实更多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验。

    海贸是大宋的重要财政收入,但是倭人多为海贼,李纲对阴倭人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这些明面上堂而皇之的支持,其实背地里都是阴恻恻的谋划。

    如果不是站在朝堂宰相,站在皇帝的角度,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还会以为他赵桓在与邻睦好,但是这几道命令的背后,是何等的谋划?

    大理、倭国不出事才怪。

    李纲略微觉得有些不妥的说道:“官家,哪里学的这些旁门左道?官家,君子以…”

    赵桓打断了李纲劝谏的话,说道:“少保走的时候,一直叮嘱朕,要阴险一些,要狠辣一些。现在是多事之秋,我大宋刚刚均田,别人越乱,边疆越安稳,不管是谋国,还是谋地,都需堂堂正正,光明正大。”

    “朕知道,少保也知道,不过,这都是权宜之计,到我大宋再次强盛起来!一言定国,如果不尊,则天兵将至!这才是煌煌正道。”

    “朕在云中路,在燕京路手里攥着几个杀招,阴损的很,都未曾使出来。”

    “赢!堂堂正正!”

    “但是大宋需要时间啊。这是李太宰告诉朕的。”

    李纲俯首说道:“官家心里如同明镜高悬,臣不多言语,此时多事之秋,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阴刻,非御下,也非御国之善举。还望官家知晓。”

    “臣在的时候,还能劝着官家,拦着官家,若是臣走了,官家当日日三省。万事三思而后行。”

    李纲的声音里带着唏嘘,赵桓头皮发麻,送走一个种少保,就已经让赵桓非常狼狈,这李纲说什么丧气话!

    “太宰才四十三岁,不要说丧气话。”赵桓算是知道了这些大臣的嘴皮子,三言两语就能让人的情绪变化。

    “官家,臣有一请,就是这三国使臣参与太上皇禅让大典。这样给了他们足够的尊重。也安了使者的心思。不知官家以为如何?”李纲俯首问道。

    赵桓点头,自己放权给宰相,这等芝麻点的小事,还用问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