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穷酸的文化人-第2/3页





    邵玲就说南方都看到过什么新鲜衣服。结果抗抗说这些衣服她去年就做了,一点也不新鲜,就说她店里今年都推什么衣裳。

    姚远坐在那里,倒很少能插上嘴了。

    听抗抗说到店里了,姚远就灵机一动说:“咱们不如直接去店里吧?那里有暖气,还暖和一些。”

    这时候,市里还没有出租车,黄面滴也没有。只有在省会城市,宾馆酒店才会有自己经营的出租车业务,而且价格死贵。

    所以,邵玲就奇怪问:“这时候去市里,哪儿有车啊?”

    抗抗说:“我们有摩托车啊。穿暖和点,一会儿就到了,冻不着,没事儿的。”

    邵玲看看他们三个又问:“咱们四个人啊,能坐的开吗?”

    那个合资的厂家,已经开始批量从生产线上出第二代摩托了,只是还不供应北方。

    邵玲在南方已经见过摩托车了,就是太贵,一般人买不起。她也知道摩托载不下四个人。

    听邵玲这么说,美美就说:“我们两辆呢,我姐夫也给我买一辆。邵玲姐,你穿上棉大衣,我带着你去。”

    邵玲就看一眼姚远,心说这家伙还真有钱了。下午在姜姨家,她就看到那个二十吋平面直角的的彩电了。这东西,不是干部家庭,一般人家攒一辈子钱都买不起。

    如果她将来回来跟着姚远干,能不能也这么有钱呢?不求买个平面直角大彩电,能给父母买个国产十九吋的彩电,也行啊。

    她就不由想。

    这时候,姚远晚上去他的公司,已经不用走正街上的大门,而是从后面小巷子里进去,用钥匙开后院的大门就行了。

    后院也是文化馆的房子,住着两户文化馆的职工。

    那时候,文化人的工资不高,可是又有些清高,不愿意让别人看着他们和普通老百姓一样。

    所以,那时候的文化人最会过日子,当真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他们文化多,想法就比一般人多。想法多了,花钱的地方肯定就多。钱不够花,就喜欢沾小便宜。

    出门的时候,看着他们表面打扮的光鲜,家里到底什么样,就不好说了。不是真正有钱的,他们也不愿意让别人到他们家里去。

    这是他们区别于一半老百姓的标志,人们也对他们这种生活行为不接受,暗地里骂他们“穷酸”。

    姚远本身也算文化人,对这些人是很了解的。

    他在这里开店,按理说后院门就应该给他一把钥匙,进出方便。可两家人都过来看他的衣裳,眼馋的不得了,谁也不提后院大门钥匙的事。

    就是后院西边那个公共厨房,两家人也没人说他也可以用。

    姚远对这个也不着急,慢慢利用他们好沾小便宜这个毛病,衣服上给他们便宜点,或者搭上点零碎,再给他们孩子买点小礼物,慢慢就和他们熟悉起来。

    夏天的时候,姚远已经可以坐在后院里,和这两家人一起聊天了。弄点好茶叶,泡一壶茶,然后大家一起品茶。

    要是聊的有兴趣了,姚远还会打发抗抗去买花生米、猪头肉,在弄瓶小酒,和大家一起吃点喝点。

    真正和他们接近了,你就会发现,文化人和小老百姓也没太大区别,也大都心地善良。

    唯一的区别,恐怕就是,他们在那极端艰苦的生活里,还在拼命想保住他们知识分子那点,区别于一般普通人的尊严罢了。

    后来,人家就主动给了姚远后院门的钥匙,还允许他公用西屋的厨房。

    八零年有了液化气,抗抗就可以在西屋厨房里,用自己的液化气做饭了。

    抗抗是最善于学习的。从姚远和别人交往的一些小计谋里,她能自己悟到很多的东西。

    所以,她的液化气也就不那么计较,谁家想用了,用就是,直接不用和她说。

    在这两家人眼里,抗抗是又漂亮又大方。而且,和他们处的久了,抗抗也带了些儒雅的气质了,不过没他们的“穷酸”。

    抗抗当然不用“穷酸”了,抗抗一月挣的钱,要是让他们知道了,能把他们吓死!

    四个人分别骑了两辆摩托车,姚远带着抗抗在前面,美美托着邵玲在后面跟着,从小路进了小巷子,七绕八拐的,就到了那明清小楼的后院门那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