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 核炸弹吓不倒苏联人民 十-第2/4页





    而在更后方的地方,几个集团军的司令员、政治委员和参谋长们,面对自己部下的崩溃,同样表现出了惊人的麻木,似乎那都是理所当然的。谁也没有去试图挽回这个必败的局面,都非常认命地接受了这样的结果。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逃亡,并不是向几百公里外的克麦罗沃逃跑,而是带着少量亲信就近钻进了西伯利亚的密林。美其名曰:“打游击”,实际上就是为了逃避来自己方面军和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严惩,同时也为了躲开中国人的核裂变炸弹。虽然距离克拉斯诺亚尔斯克20多公里的红军第55集团军,还有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东北十几公里的红军第65集团军,还有部署在叶尼塞河西岸十几公里外的第56集团军和第57集团军还有第64集团军残部等部队都及时向西退却,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果,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苏联红军东方面军已经彻底失去战斗力了!

    而这一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战役不管在当时,还是在后来的日子里。都成为了中美德英等国的军事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出版的文章书籍连篇累牍,后世的军事历史研究者们都一致认为,这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战役很明显是靠两次核炸弹袭击赢得的。是核武器第一次被运用于实战。这场战役不仅证明了核武器的爆炸威力,而且让世界上所有的军事家们都清楚认识到了核武器在实战中的巨大价值,也彻底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这次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战役的地面战斗几乎不值一提,只持续了不到一个白天,战斗也不激烈,甚至呈现了一边倒的局面。但是战果却令人乍舌,整个苏联东方面军的主力。多达30余万大军,还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竟然在华军并不猛烈的攻势中完全崩溃。很显然这样的战果并不能算作是华军地面部队取得的。而是之前两次核炸弹攻击所取得的。

    这样的效果让当时中国和德国的军事家们看到了核裂变炸弹的战术作用,虽然这件武器更像是战略性武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战术作用——在杀死大约十五万苏联红军官兵后,将剩余的数十万人完全吓倒了。用拿破仑的话来说:‘战争的目的就是恐吓对手。让他服从你的意志。’核裂变炸弹的战术效用显然就在恐吓对手。虽然用两名核裂变炸弹炸死十几万人的战果看起来不算太大,但是这样的战果却是建立在己方的损失微乎其微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可以用核裂变炸弹杀死几万甚至是十几万苏联人,而自己毫无损失。

    如果用个更加形象的比喻,使用核裂变炸弹的中**队同没有核裂变炸弹的苏联红军之间的差距,就好象当年装备着机枪大炮的西方殖民者的军队,同只有大刀长矛的中国义和团之间的差距。很难想象当年的中国义和团能够在武器先进的八国联军面前一直保持高昂的斗志,因为他们的斗志再高昂。也不可能用血肉之躯战胜敌人的枪炮,他们是在打一场必败的战争。作为必败一方通常是不会有任何斗志的。

    当然,在后世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中国和德国人手中并没有多少核裂变炸弹。中国人手里面的钚-239大概可以组装3到4枚核炸弹,而他们的铀-235可以组装20到30枚核炸弹,不过利用铀-235为核炸弹装药还有一些技术上面的小问题,需要两三个月才能解决。也就是说,在1936年4月份的时候,中国人可以用于实战的核炸弹只有4枚,而他们居然将其中的两枚用于同一个地点!这个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的举动,的确让苏联红军上下都做出了误判,他们认为中国国防军手中拥有数百枚核炸弹,而德国手中的核炸弹更多!虽然大部分的红军中下层官兵和苏联人民并不知道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所发生的惨剧,但是苏联gcd和红军的高层却首先被吓倒了。

    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战役开始,原本在军事指挥艺术上表现的近乎完美的红军高级指挥员们,就开始大失水准起来了。很显然,“像雨点一样落下来的核裂变炸弹”成了他们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不能让部队过于集中,不能把部队摆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或工业重镇当中,不能指望什么要塞能阻挡敌人进军的脚步等等的,都成了苏军高级将领们用兵打仗的铁律。可是,过分分散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构建起真正坚固的防线,而要发动一场反攻则必须大量集中兵力,在大城市周围集结重兵又是阻挡德军和华军机械化集群的最佳手段。在这些战术都不再采取之后,那些苏联红军的高级将领们,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推迟苏联灭亡的时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