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 饥饿的人民共和国 八还有月票吗?-第2/4页





    ……

    风声,雨声,惊雷声,喊杀声,还有如爆豆一般的枪声噼里啪啦的响成了一团。一片风雨之下,在东西旁遮普邦的交界地带,在1935年10月23日白天降临之后,印度红军近卫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就同化军“薛岳集群”派出的警戒部队撞在了一起,展开了最血腥的厮杀。

    阿姆利则和拉合尔直接的直线距离不过四五十公里,中间一马平川,连一条大一点的河流都没有。在急行军的情况下,近卫集团军只需要一个白天就可以从拉合尔赶到阿姆利则。这点时间显然不足以让薛岳的3个军一个师完成展开并且布置好战场。所以为了给部队展开布防争取时间,在阿姆利则城内“犯了错”的第30师就被派去迟滞对手的行动了。

    而巴甫洛夫也下了最大的决心,根据天气预报,这场豪雨最多还能维持到10月25日,之后就是万里无云的大晴天了!中国人的猎户式强击机一旦回到空中,他的十几万大军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所以他派出的先头部队的规模也相当的大,足足有一个师,还是整个近卫集团军中的“一号”,印度红军近卫第一师。光是看番号就知道是精锐中的精锐了!虽然在不久之前的紧急扩充中抽调出了一部分骨干和重武器组建近卫第一百零一师,还塞进来不少政治上和战斗力都不大可靠的西旁遮普邦的地方部队官兵。不过近卫一师的老底子还在,战斗力并没有打多少折扣。而且全师上下(不包括刚塞进来到西旁遮普邦官兵)都憋着一股劲儿,想狠狠教训一下入侵印度的中帝国主义侵略者!所以在遭遇了华军警戒部队后,近卫一师立即就在行进中完成展开,分成营连级别的规模和华军第30步兵师的警戒搜索幕打在了一起。而华军30师刚刚在阿姆利则城内吃了个“闷亏”,正憋着一肚子火没地方撒,现在正好拿送上门来的印度红军当出气筒。双方小部队的对攻战顿时就在阿姆利则以西全线打响,而且一开始就打的异常激烈。苏制m1910马克西姆重机枪沉重的发射声音。华军34式通用机枪好像撕裂亚麻布一样的刺耳声音,还有各种轻重火炮交相开火的声音,还有震天的喊杀声顿时就响成了一片。双方的各级参谋军官也都在第一时间在部队的掩护下抵达了第一线开始观察地形和对手的虚实。情形是很明显的。拉合尔的印军冒险出来决战,说明德里城必然空虚无备。所以阿姆利则一战就事关整场战争的胜负了!两方面一定会投入全部的力量,因为他们都没有退路!

    到了23日中午的时候,印军近卫集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上将更是亲自上了一线观察当面态势。这一仗无论如何是不能输掉的。所以他必须掌握住第一线最真实的情况。好做出最完美的部署!

    这位支援印度革命的国际主义战士的确是要拼命了。可惜他的临阵指挥水平总得来说只能算是三流,在第一次中东会战中,在后来的下乌金斯克反击战中的表现都显得极为呆板,在历史上还因为他指挥的西方方面军在一个星期内就被德军打垮而上了军事法庭,因为判国罪送了性命。在这个时空,又要肩负挽救印度人民共和国国运的使命,真不知道是他命苦还是印度gcd走了霉运?

    在巴甫洛夫的望远镜目镜当中,雨幕中的战场乱成一团。由于能见度太差,他也无法掌握太多的情况。只看见不断有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应该是双方在使用大炮对轰。从炮弹的着弹点判断,印军近卫第一师的炮兵明显处于下风。

    现在近卫一师的炮兵团是注水的,只有20门大炮,其中还有4门45mm反坦克炮。真正的压制火炮只有16门,分别是8门76.2mm野战炮,4门122mm榴弹炮和4门152mm榴弹炮。比起一个华军步兵师的54门压制火炮(105mm榴弹炮36门,155mm榴弹炮18门)可差了一大截,打不过对手也是正常的。

    不过步兵交手战的情况好像也是印度的红军战士吃亏,一个印军的步兵连就在巴甫洛夫的眼皮底下被数量差不多的华军击溃!双方甚至还打了一阵刺刀见红的白刃战。印军遭遇的对手并不是使用31式自动步枪的华军精锐,而是用38式步枪的普通华军,而且看身材也和印军差不多。可是白刃一交便高下立判了!钢对气少的华军挥舞着刺刀追着钢少气多的印度革命战士的屁股打!甚至还有几个意志不坚定的革命战士扔掉步枪,跪在地上向华军投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