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章 出海考察-第2/3页





    略微沉‘吟’,慈安才道:“皇叔就没考虑,这条铁路一旦建成,元奇对于朝廷的威胁有多大?”

    “臣仔细权衡过。”奕訢语气从容的道:“元奇有规模庞大的舰队,另外还有京沪铁路,若是干戈相‘交’,元奇可以水陆两路并进,不在乎多一条京广铁路。”

    顿了顿,他接着道:“元奇这几年在欧洲赚了不少银子,以臣之浅见,鼓励元奇将银子投入到地方基础建设,未尝不是好事。易位思考,若是元奇有不臣之心,也不会耗费巨大的财力进行铁路建设。

    再则,京广铁路的修建,对于朝廷也有着极大的好处,不仅便于京师连通东南,也能为朝廷带来不菲的税银。”

    思忖了一阵,慈安才道:“英吉利会否因为这条铁路而密切与元奇的关系?”

    “回皇太后。”奕訢心里暗松了口气,连忙道:“这个可能‘性’不大,元奇与英吉利无非是利益合作而已,实则英吉利之所以乐于支持朝廷,无非就是希望能在咱大清谋求更大的利益。

    对于英吉利而言,更希望看到一个分裂的大清,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左右逢源,最大限度的攫取利益。

    以臣愚见,英法等国绝对不会因为与元奇的合作而放弃对朝廷的支持,因为他们无法从元奇手里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

    慈安赞许的点了点头,奕訢这番见解算得是颇为透彻,英法等国之所以乐于支持朝廷筹建军工发展工业,不只是想从朝廷手里获得无法从元奇得到的好处,更是想促成大清的南北对立,就象美利坚的南北两方一样。

    略微沉‘吟’,她才开口道:“让元奇推迟三五年再修建这条铁路,是否可能?”

    “不可能!”奕訢不假思索的道:“元奇选择些个时候修建京广铁路,并非无因,一则是元奇如今手头有着大量的富余资金,再则,此举也应该是为了应对欧洲经济危机对大清的冲击,以臣揣度,元奇可能会再度掀起一‘波’修建铁路的热‘潮’。”

    虽然慈安认为奕訢的分析不无道理,可她在确定了京广铁路之事后,依然还是下旨着肃顺和载垣前往上海游说,但凡是有一点希望,她都不想放弃,能拖延三五年是三五年,实在不行,拖延个两三年也是好的,目前朝廷确实是太需要时间了。

    上海,镇南王府。

    华尔森在‘门’房总管的陪同下缓步前往长乐书屋,为了争取京广铁路,担心夜长梦多,他展现出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迅速召集人手组建了一个还算专业的谈判团与元奇磋商京广铁路的修建事宜,进入谈判阶段,他反倒是清闲下来,借着这个机会再次前来拜访易知足。

    易知足这次径直在书房接见了华尔森,略微寒暄之后,华尔森试探着道:“贵国这几年的铁路建设成就斐然,短短不过二十年已经超越大量大多数欧洲国家,甚至连俄国也被远远超越......。”

    听的这话,易知足微笑着道:“欧洲国家大多疆域狭小,大多数国家面积还不及我国一个省,即便如此,我国的铁路总里程仍然还赶不上贵国和北德意志联邦。

    早在数年前,贵国的铁路总里程就超过了一万五千公里,德意志也超过了一万公里,而我国目前的铁路总里程仍然不到一万五千公里,比较起来,我国落后的实在太远。”

    华尔森听的一笑,转而道:“有一点我不太明白,贵国修建铁路为何会优先发展偏僻荒凉的西北......。”

    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发展西北铁路是因为我国西北盛产优质棉‘花’,这几年的棉‘花’贸易促进了西北的铁路建设,当然,也是出于国防的考虑,我国西北历来就是‘乱’源,有了铁路,利于巩固西北边疆。

    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西北铁路投资大收益慢,只能是元奇投资,而内陆省份相对繁华富庶,可以自行募集资金修建铁路,元奇只需要做好规划。”

    华尔森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很是突兀的问道:“听闻元奇在西北大举扩军,可是还要继续扩张?”

    这话问出格了,易知足瞥了他一眼,慢条斯理的点了支烟,这才缓声道:“阁下说错了,不是扩张,而是收复失地,西北众多汗国都是我大清的藩属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