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二章 得道多助-第2/3页





    这是什么意思?是说朝廷营建盛京,退守东北是枉费心机?奕訢迟疑了下,才道:“两京铁路,可是国城兄为朝廷争取来的.......。”

    “为朝廷争取两京铁路,是为了加快对东北的开发。”易知足毫不客气的道:“朝廷若是有退居东北的念头,还是乘早打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六爷,退守东北,只是朝廷一厢情愿的想法,即便能退回东北,也守不住。

    如果朝廷无法实现真正的立宪,元奇举兵,绝不不可能允许满人偏安东北,而且以东北一隅之地也不可能抗衡举国之力,再则,六爷也应该清楚,如今已不是骑‘射’称霸的时代,而是热兵器时代,退回东北也不可能守得住。

    朝廷没必要‘浪’费财力物力,不如集中财力物力发展北方的工业,集中‘精’力进行变法革新,推行新政,推行立宪,这才是绵延大清国祚的根本之道。”

    奕訢实则也不赞成退守东北的计划,以元奇四处扩张的秉‘性’,是绝对不可能允许满族偏安东北一隅的,如今听的易知足明确的说出这话来,他并不意外,当即强自笑道:“我也不赞成将财力投入到盛京......。”

    易知足对于清廷退守东北是颇为忌惮的,东北辽阔,气候苦寒,这年头‘交’通又十分令人头痛,一旦清廷退守东北与‘蒙’古联手,对于元奇来说,是一件极为头痛的事情,征伐的话,会陷入长期的内战,不征伐又担心英俄‘插’手,施行分裂的计划。

    因此,他才特意的将这事提出来,意在敲打一番,不过,也只能是敲打一下而已,一旦表现的太过重视,反而不美,所以,他随即就转了话头,“听闻慈安皇太后颇善理政?”

    “太后乃出自于世代官宦之家,虽是‘女’流,却见识不凡,亦颇有眼光,支持推行洋务,尤为难得的是不擅权。”说到这里,奕訢笑了笑,“国城兄当初为何执意一定要除掉懿贵妃?”

    易知足不以为意的道:“不除掉懿贵妃,朝局还能如此太平?”

    奕訢有些疑‘惑’的道:“听闻早在当今满月之时,国城兄就提醒惠亲王......。”

    “都已是过去的事情了。”易知足摆了摆手,他不愿意谈这个话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毕竟懿贵妃那拉氏已经死了,而且在这件事情上,他本身就解释不清楚,只会是越描越黑。

    两人足足长谈了一个下午,奕訢未在上海多做停留,连夜乘车返回京师,易知足特意将自己的专用车厢调拨给他,这让他心情更是大好。

    躺在宽大舒适的‘床’上,听着隆隆的车轮声,奕訢却是怎么也睡不着,细细的梳理着与易知足的谈话内容,一个下午的长谈,两人的谈话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诸如新政、西北边疆以及新归附的高丽、倭国、东南亚,天津的工业规划,立宪的基础条件,朝中局势,平衡民族关系,关税商税,军港商港建设,铁路规划等等都有涉及。

    通过这一番长谈,他才发现之前对易知足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其知识之渊博超出他的想象,似乎就没他不懂的,而且很多见解都十分新颖,且有独到之处,他跟西洋各国外‘交’官员和商贾都长期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很清楚这些见解不是出自西洋,也就是说,这些见解都是他自己独有的,这着实令他感到惊叹。

    不过,他在惊叹之余也感觉到深深的恐惧,纵容易知足本人无意举兵作‘乱’,但实力达到这种程度,他身边之人也一定会怂恿甚或是直接‘逼’迫他举兵作‘乱’以为他们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

    他这次前来上海,实则还有试探的意思,在知道元奇这次在欧洲的棉‘花’贸易大赚了一笔,其利润可能极为惊人的消息后,他就有些担忧,担忧元奇举兵作‘乱’,毕竟有了充足的银子,底气也会格外足。

    好在易知足本人似乎对朝廷抱有极大的期望,这让他稍觉安心,不过,还是必须尽快的推行立宪,至少要进行预备立宪,也必须尽快打破这种隐隐对立的局面,朝廷中枢也必须吸纳一些东南各省的大员,以尽量避免出现元奇举兵作‘乱’的危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