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南流北流-第2/3页





    包世臣缓声道:“以老夫的名义电奏罢。”

    易知足自然明白他的意思,这是但心牵连到林则徐,毕竟魏源在林则徐身边做了多年的幕僚,当即就颌首道:“行,以安吴先生的名义电奏。”

    京师,圆明园,勤政殿外。

    天气又闷又热,穿着朝服的穆章阿、林则徐虽是站在树荫阴凉处,也是额头见汗,不过,两人都没吭声,静静的等着,各自琢磨着心思。

    不多时一个小太监就快步赶了过来,躬身道:“二位中堂,皇上叫进。”

    进的芳碧丛,叩安见礼毕,穆章阿就赶紧道:“皇上,元奇已经回电。”说着躬身将两份电报呈了上去。

    看完易知足的回电,咸丰神情平淡,元奇无余力大额捐输,这本就在他的意料之中,元奇接连用兵,开支浩大,有目共睹,倒是包世臣的电奏,让他皱了皱眉头,琢磨一阵,他才开口道:“对于元奇的态度,你们是何看法?”

    “皇上。”穆章阿缓声道:“包世臣是易知足身边为得力的幕僚,显而易见,易知足对于黄河改道一事,颇为犹豫,之所以以包世臣的名义电奏,是希望朝廷慎重考虑这一提议。

    奴才窃以为,包世臣这一提议居心叵测,若是任由黄河改道,山东必然年年黄水泛滥,近千万灾民流离失所,对朝廷心怀怨恨,必然导致山东动荡,甚至会酿成巨变。”

    “皇上。”林则徐沉声道:“微臣窃以为,包世臣所言,并非全无道理,黄河南流入黄海,已七百年,下游河道已淤高出地面数丈,说无可救药,并非是危言耸听,以朝廷之财力,实是无法承受如此高额的河工支出。

    至于山东灾民,朝廷可以极力组织进行疏散,东北、西北、南洋,尽可移民。”说到这里,他轻轻的磕了个头,“微臣窃以为,治理黄河,当顺其自然,嘉道以来,黄河屡屡北决,改道北流,已是必然。

    河运既是国运,黄河改道,既是大灾,亦是机遇,若能因势利导,沿河筑堤,可保黄河进入一断长达百年甚至是数百年的稳定期。”

    听的这话,咸丰登时也犹豫起来,眼下,元奇忙于应付对外战事,拿不出大额的捐输,仅靠朝廷,即便是停止对黑龙江用兵,也难于兼顾修堵决口和赈济灾民,再则,他也为年年高额的河工支出焦头烂额,不让黄河改道,就意味着无休无止的往黄河扔银子。

    虽然让黄河改道,要沿着新河道修筑河堤,但一旦新河堤修筑好,至少还能有数十年的安稳期。至于灾民,林则徐倒是提醒了他,东北、西北、南洋,三处移民,朝廷只需要负责东北的即可,西北和南洋的移民,自然是由元奇负责,这等于是极大的缓解了朝廷的压力。

    见的咸丰似乎有些动心,穆章阿连忙道:“皇上,黄河改道,新河道需要数年,十数年的河水自然冲刷和人为的约束才能形成,修筑新河道的开支丝毫不会亚于维护现有的河道,而且山东需要遭受长时间的水灾。”

    林则徐沉声道:“破而后立,岂能没有代价。”

    咸丰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毕竟这事实在是太大了,改道或是不改道,都各有各的利弊,而且影响也甚是巨大,默然半晌,他才开口道:“将包世臣的提议交由六科公开发抄。”

    六科公开发抄的奏折都会刊载在邸报上,咸丰的意思无疑是相当清楚的,公开争论黄河南流或者北流。

    包世臣的折子还未及在邸报上刊载,整个京师就已为之轰动,在京官员立时就分成了三大阵营,山东直隶籍官员和江苏安徽籍官员立时就激烈争论起来,黄河南流,危害安徽江苏,北流,危害山东甚至是直隶,这可不是几年十几年的利益,而是百年数百年的利益,哪能不争?官不能做一辈子,谁都要致仕回籍,不鼎力力争,如何有面目回籍?

    官员们争论不休,士绅商贾乃至小民百姓也同样是卷入了这一场争论,毕竟黄河南流北流对南北两地造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随着邸报刊载出包世臣的折子,这场争论迅速的席卷朝野上下。

    热闹的不只是京师,上海也同样热闹,不少在上海的江苏安徽和山东直隶的大商巨贾都纷纷前往镇海公府求见易知足希望能为家乡尽一分绵薄之力,他们都清楚,易知足能够左右这场声势浩大的争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