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二章 俘虏政策-第2/3页





    面对几艘战舰上的炮火压制,炮台上少的可怜的几门火炮根本没机会发几炮,就看见大批身着简陋的西式军服的士兵陆续登陆向炮台挺进,驻守炮台的皇家炮兵连倒没象清军那般溃逃,中尉巴雷特用望远镜仔细的观察了一番那些行进中的士兵,发现都是一张张东方人的面孔,不由的惊呼道:“天啊,是东方人。”

    让他疑惑不解的是这些东方人都没有辫子,穿的也不是清国官兵的军装,手中清一色的火枪,行进的速度很快,但队列——应该说跟本没有队列可言,稀稀疏疏的迅速的向着炮台逼进,这让他放弃了用火炮炮击的念头,面对这种松散的阵型,不论是实心弹还是开花弹,杀伤力都极为有限,他想着,等他们靠近了集结的时候,再让他们尝尝开花弹的滋味。

    可让他郁闷的是,那些个士兵一直冲到山脚下也没有集结的迹象,而且在山脚逼近到四五百码的距离上,就纷纷各自寻找掩体对他们进行射击,看到这一幕,他不由的好笑,这些士兵拿的都是线膛枪?就算是线膛枪,在四五百码的距离要想命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在看到炮台上的几个士兵中枪倒下之后,巴雷特的脸色一下就变的苍白起来,对方用的是什么线膛枪?在如此远的距离能有那么高的命中率?这仗还怎么打?这根本就是只挨打不能还手的局面,因为炮台上的火炮根本无法攻击到山脚下。

    炮台上不断有人中枪倒下,很快就引发了恐慌,只挨打还不了手,而且伤亡不断加剧,再精锐的军队也会崩溃,一众士兵都惊恐的寻找地方躲避,生怕成为别人眼中的活靶,炮台上原本断断续续的火炮声终于彻底安静了下来。

    看着一众士兵惊恐的表情,巴雷特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他回头看了一眼依然是毫无动静的定海城,心知指望城里的守军支援是没有可能了,其实他心里很清楚,城里的守军就算敢出来支援,也会被对方的火炮和射程超远,射击精准度高的火枪给拦截回去。

    问题是炮台丢了,定海城还能守得住?他们当初是怎么攻下的定海,如今人家照葫芦画瓢,面对同样的战法,他们同样是无能为力,当初笑清兵,这才过多长时间,就轮到人家来笑话他们了。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士兵惊恐的提醒道:“敌人冲上来了。”

    巴雷特这时连拼刺刀的勇气都没有了,他知道,手下的士兵已经没有了拼刺刀的勇气,况且,他们现在身处的就是一个绝地,继续抵抗下去,就是让所有人都死在这炮台,而且抵抗也没意义,缓缓扫了众士兵一眼,他沉声道:“举白旗,投降。”

    看到东岳山炮台挂出了白旗,叼着雪茄,站在甲板上观战的易知足掏出怀表看了看,笑道:“英军比咱大清官兵强多了,从开战到现在,一个小时三十分钟,不知道,明天定海县城的英军会不会投降。”

    燕扬天很是有些不解的道:“英军号称欧洲霸主,海洋霸主,校长也说英军是这世上第一强军,怎的他们动不动就投降?”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易知足看了他一眼,沉吟着道:“具体的说,应该是文化背景不同,咱们是儒家文化,生死事小,失节事大,讲究的是舍生取义,讲究的是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但西洋文化却不同,他们没有舍生取义这一说,也不象咱们把名节气节看的比天大,更主要的是,欧洲文化启蒙之后,讲究人权,优待俘虏,善待俘虏,交战双方经常交换俘虏,回赎战俘。

    因此,一旦战事不利,身处绝境,西洋军队全体投降的例子可谓是比比皆是,因为在他们的理念里,投降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情,用咱们的话来说,那叫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难怪这些英军动不动就投降!燕扬天嘀咕了一声,接着道:“对于这些英军俘虏,校长也准备优待善待?”

    这个问题,易知足还真没认真考虑过,广州那一千英军战俘他做不了主,是以也就没往这方面考虑,但定海这一战,完全就是他做主了,而且这一战的俘虏肯定不会少,该怎么对待这些战俘?从人道主义来讲,自然是优待战俘,可现在这年头,西洋人也没跟他们讲什么人道主义,自诩文明的英吉利还在为鸦片贸易而发动战争,有必要对他们谈什么狗屁的人道主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