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 折中方案-第2/3页





    这是要让儒家为其所用?赵烈文心里一动,试探着道:“大掌柜打算采取君宪制?是满君立宪?还是汉君立宪?”

    满君立宪?汉君立宪?易知足听的一笑,‘摸’出翡翠烟嘴,道:“惠甫看来也在琢磨,那不妨说说,满君立宪,汉君立宪各有什么优劣?”

    “学生也就是瞎琢磨。”赵烈文谦逊了一句,才道:“满君立宪的好处是和平,无须爆发战争,但学生担心他们无法彻底贯彻实行君宪制。

    汉君立宪,这汉君自然非大掌柜莫属,以大掌柜之开明,绝对能够仿效英吉利,造就一个强大的帝国,要说坏处嘛.......,必然要与清廷开战,再则......。”

    “还有惠甫不敢说的?”易知足笑道:“民主、自由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我可不敢逆流而行,随着新学的推行,教育的普及,民智大开,再加上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制等思想的宣扬,这些思想必然深入人心。”

    说到这里,他声音低沉下来,脸上也没有了笑容,“如果是清廷本身就是汉君,立宪倒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若元奇取而代之,我君临天下,然后推行君主立宪,哪怕我再开明,再英明神武,怕是也会落下两代而亡的下场,除非,又回到**的老路上去。”

    顿了顿,他吸了口烟,这才沉声道:“惠甫想过没有,咱们中国**封建王朝的时间长达三千年,百姓所受的来自**皇权的压迫之深、之长、之烈、之惨可谓是触目惊心,举世所罕见。

    正所谓压迫越深,反抗越烈,一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潮’泛滥,反对**的‘浪’‘潮’必然不可阻挡,管你是满君也好,汉君也罢,谁做皇帝都讨不了好!”

    赵烈文听的目瞪口呆,愣愣的看着他半晌说不出话来,难怪元奇不造反,原来他压根就不想做皇帝!仔细想想,这确实是真知灼见,但是能看的如此透彻的,也真是罕见!

    对于做皇帝,易知足确实看的透彻,当年以袁世凯的强势,恢复帝制,也仅仅只做了三个月不到的皇帝,他若推翻清廷,建立新的王朝,帝制又能延续几代?除非是继续实行**独裁,但那同样是条不归路!至于象英吉利那样的‘虚君’,又有什么意义?

    回过神来,赵烈文瞥了他一眼,既然不是君宪制,那就是只有共和了,是虚君共和?还是无君共和?想了想,他没敢多问,他估‘摸’着易知足自己可能也没拿定主意。

    接下来几日,赵烈文联同几名归国留学生在报纸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文章,呼吁文言一致,宣扬普及教育,开发民智,提倡白话文,并明确提出报纸应采用白话文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时事,关心时事。

    似乎是为了响应这个呼吁,东南各省大报上刊载了十余篇用白话文驳斥反对新学的文章。

    原本阵营分明的南北双方报纸登时变的‘混’‘乱’起来,新学的争议依然是阵营分明,白话文的争议却是南北不分,反对者多,支持者寡,东南不少名家大儒也是毫不客气的撰文反对提倡白话文。

    虽然反对者众,但东南各省报纸上刊载的白话文文章却是显著的多了起来,由最初的每报几篇到十几篇之多,就是傻子也看出了不对,很明显,元奇在背后支持白话文,东南的反对声因此渐渐稀少,但公然撰文支持者也只有寥寥几个。

    就在南北报纸争议不休之时,恭亲王奕訢、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醇郡王奕枻、军机大臣肃顺、文祥,吏部‘侍’郎曾国藩一行微服低调的抵达上海,直接住进了距离镇海公府不远的一个不大但却甚是‘精’致的园子——棠香园。

    这一行人的到来,易知足自然清楚,但他却是佯做不知,三位亲王、一位郡王,二位军机,如此豪华的阵容,不可能是专‘门’为新学的事情,他敢肯定,绝对是为变法革新之事来的,这事他没必要往上凑。

    最先登‘门’拜访的是三个老熟人,绵愉、肃顺、曾国藩,看过帖子,赵文烈轻笑道:“排出如此奢华的阵容,看来朝廷这次是下决心变法,今儿个应该是来送好处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