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声呐研究-第2/3页





    对于南非战败,欧洲五国都十分默契的保持沉默,五国联合出兵,纠集庞大的兵力奔赴南非,却是在马普托湾一战之后便谈判休战,而关键的那一场海战,清国还是以少胜多,若是公开报道,不仅会引起民众的恐慌,更会严重打击民众的信心,不利于以后的战争动员。

    迪斯累利眼下却是顾不上那么多了,公开马普托湾海战的真相,至少能缓解一下他目前的窘迫处境,另外,他相信这事也不可能长期隐瞒,德意志就有可能会公开报道。

    随着几大报纸公开报道马普托湾海战的过程,英吉利上下都弥漫着一股悲观和担忧的情绪,八年前,清国海军在莫桑比克海峡凭借着鱼雷第一次堂堂皇皇的击败英吉利皇家海军。

    这一次,清国海军又凭借着鱼雷、潜艇、新式水雷击败了包括英吉利在内的欧洲五国联合舰队。

    对于拥有一百多年海上霸主地位的英吉利民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对于自信心的沉重打击,这种打击不啻于当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大清,被英吉利用舰炮轰开国门逼迫大清割地赔款。

    迪斯累利当然不会任由这种悲观情绪蔓延,而是在一个公开场合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讲——科技是国防的重要力量。呼吁重视科技,集中人力财力发展军事科技。

    这篇演讲迅速被整理成文刊登在各大报纸,并且很快被世界各国报纸转载,当然,同时报道的还有南非的那场海战,在各国舆论的宣扬中,清国也正式奠定了世界一流军事强国的地位。

    大清帝国,青岛,青岛造船厂。

    巨大的船坞里一片忙碌,无数的机器和工人正在一艘已具备雏形的庞大战舰上忙碌着,戴着安全帽的易知足在一众军官和工程师的陪同下远远的观望着,头一次来青岛造船厂的黄殿元则是满心震撼。

    青岛作为大清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从投建开始就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根本不对外开放,随着青岛的不断发展,虽然逐步的对外开放,但也不是一般人能顺便进来的,黄殿元虽说是南华会会长,也还是第一次踏入青岛。

    “这艘在建的战舰,虽然不算最大的战舰,但绝对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战舰,日后必然会引领世界海军战舰的潮流。”易知足满怀信心的给黄殿元介绍道。

    看着庞大的舰身,黄殿元问道:“超过了一百米吧?”

    “全长125米,舰宽23米,排水量一万四千吨,吃水8.5米。”易知足脸上带着微笑,“这是我国目前建造的最大的战舰,全钢舰体,预备装备4门同一口径统一倍径比的305mm主炮.......。”

    对于战舰,黄殿元完全是个门外汉,不过在葛罗巴他也见过不少战舰,但如此庞大的战舰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哪怕只是一个雏形,他也能看出这艘战舰的巨大,让他震撼的是元奇能够建造如此庞大的战舰。

    遥想年轻的时候在南洋,四五千吨的风帆战舰都已是庞然大物,这才短短四十年时间,元奇居然已经能够建造如此庞大的铁甲舰,难怪易知足当初要拼命的发展工业。

    从造船厂出来,易知足随后乘船回到青岛城区,中午休息之后,便乘车前往地处比较偏僻的研究所区。

    研究所区濒临海湾,虽然偏僻但占地广阔,风景优美,有一条高标准的柏油路连通城区,附近还有一个不大的军营,整片区域都被划为军事禁区,等闲人不允许靠近。

    易知足视察的第一个研究所就是专门研究声呐的二四六研究所,自打开始研制潜艇,他就着手成立声呐研究所,为的就是侦查水面下的潜艇。

    声呐技术就是利用声波探测水面下的人造物体,这是后世的海军进行水下监视使用的主要技术,既可以用于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分类、定位和跟踪,也可以进行水下通信和导航。

    毫无疑问的,声呐技术的研究完全是易知足指点的,在潜艇还没有出现或者是普及的这个时代,除了他之外,也没人会想到去研究声呐。

    可以说,声呐技术,大清绝对是远远走在世界各国前面的,当然,走在前面,也就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