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章 打井抗旱-第2/3页





    听的是询问这事,丁宝桢暗松了口气,缓声道:“确有此事,系采用机器打井,而且是打的深井,井深普遍七丈以上,即便大旱亦不会干凅,只是造价不菲,须的两元一丈,一口井动辄数十元,且井深吸水不便,是以并不受欢迎,只在旱情严重时,才有富户愿意打深井。”

    镇南王府,长乐屋。

    天花板上的吊扇飞快的旋转着,易知足坐在宽大的太师椅上默默的抽着烟,如此大面积而且持续时间长达四五年的干旱即便是放在后世也令人极为头痛,更何况是发生在这个工业极其落后的时代。

    令他郁闷的是,这次大旱偏偏发生在这节骨眼上,元奇已经增发了数额庞大的纸钞,又投资美利坚两亿白银,资金紧张不说,还不敢增发,而且这次大灾势必对大清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良久,赵烈文才试探着道:“若是罕见大灾,何不借此机会继续推行移民政策?山东、河南都是人口大省,东北、倭省、暹罗、缅甸也都需要大量移民。”

    易知足点了点头,“是要考虑移民,不过这次要朝廷主导,元奇不能总是越俎代庖。”顿了顿,他接着道:“抗旱需要大量的蒸汽机和水泵,给有生产能力的各厂下订单,尽可能的进行生产,还有,现在的水泵效率太低,通知相关研究所,重金悬赏实用性强的高效水泵。”

    三日后,奕?就赶到了上海,一见面,他就径直问道:“这次旱灾会持续到明年不成?”

    易知足笑了笑,伸手礼让道:“进屋再说。”

    进屋落座,他才道:“我若说这是大清立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天灾,不仅秧及北方数省,且会持续四年甚至是五年,恭王信不?”

    奕?愣愣的看着他,半晌说不出话来,如此大的事,对方不可能跟他开玩笑,而且对方的秉性他也清楚,良久,他才问道:“元奇也有类似钦天监的机构?”

    易知足哂笑道:“恭王质疑我的判断?”

    “岂敢岂敢,就是随口一问。”奕?连忙摆手,他还真不敢质疑对方的判断,见的对方似乎不愿意说,他也不便再问,当即话头一转,“如此罕见奇灾,当如何应对?”

    “如此大灾,须的朝廷和元奇齐心协力。”易知足缓声道:“这些年来,元奇在赈灾方面的开支颇大,已引起股东严重不满,所以近两年才逐步的削减赈灾费用,不过,面对如此大灾,元奇必然会竭尽所能协助朝廷!

    我已下令,从缅甸、暹罗、安南、爪哇、吕宋返航的商船只允许装载粮食,而且还致电纽约支行,大规模进口粮食。”

    听的元奇已经行动起来,奕?连忙拱手道:“国城兄高义。”

    易知足摆了摆手打断他话头道:“此番赈灾,还得朝廷牵头,这是难得的树立朝廷威信的机会,大清立宪之初就遭遇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罕见的奇灾,如果妥善处理,必然是深得民心。当然,由朝廷牵头,这些运来用于赈济的粮食也必须由朝廷购买。”

    奕?一愣,“朝廷哪来的银子?”

    “元奇低息放贷。”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

    奕?不由的倒吸了口冷气,“如此奇灾,得花多少银子才能妥善赈济,不会都让朝廷借贷吧?”

    “当然不会。”易知足道:“不过,今年的赈济,却是须朝廷独自承担,明年旱情延续,元奇方好名正言顺的进行赈济。”

    略微沉吟,奕?才试探着道:“那先贷五千万?”

    “可以。”易知足干脆的道:“给你最低的息,年息三分。”

    年息三分,这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低息了,但奕?却高兴不起来,五千万的巨额借贷,就是三分,一年也是一百五十万的利息,他轻叹了一声,“这一场赈济下来,朝廷岂非要负债数亿?”

    “差不多一亿罢。”易知足缓声道:“后面的借贷应该都会是免息借贷。”

    奕?连忙道:“那先借二千万就够了。”

    易知足翻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你确定?明年元奇赈灾的经费会以此为依据。”

    “那还是五千万吧。”奕?讪笑着道:“债多不愁,虱多不痒,宽绰一些更利于赈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