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大势所趋-第2/3页





    见的这情形,沈桂芬心知再多说也是无益,当即话头一转,“每年皇室经费三百万银元.....能否再斟情增加一些?”

    听的要增加皇室经费,易知足迟疑了下,斟酌着道:“乾隆时期,宫内一年的开销也就二百万两白银,道咸以来,宫内每年的开销不过一百万两左右,沈大人是否知道,同意支付三百万元,其中二百万是元奇支付的.......。”

    沈桂芬讪笑道:“元奇那二百万不是代为经营内务府名下的官庄和当铺的收益?”

    “就内务府名下的官庄和当铺,一年收益能够达到二百万?”易知足哂笑道:“他们不会是认为亏了罢?”

    “那倒不是。”沈桂芬连忙道:“宫内一年开销甚大,仅是每年维护修缮宫殿、园林、陵园等都需要一笔不菲的开支......,虚君立宪,皇家的体面和尊荣还是要维护的......。”

    听的这话,易知足心里不由一动,立宪在即,为了稳住慈安,多多少少是要给点好处的,紫禁城、圆明园、热河行宫、清东陵、清西陵等这些以后可都是难得的历史古迹,让皇室来维护修缮,他还真有些不放心,万一出两个败家子皇帝,不定就荒芜了。

    略微沉‘吟’,他才道:“增加皇室经费,此事资政院绝对难以通过,元奇也不能‘私’下多补贴,换个名目罢,皇室一应宫殿、园林、陵园的维护修缮,元奇负责。”

    这等于是变相的补贴了,一年至少也要节省数十万银元的开销,沈桂芬不由的一喜,连忙拱手笑道:“谢王爷体贴。”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道:“立宪在即,对于八旗新军,皇太后是何打算?”

    见他问的如此直接,沈桂芬心里一紧,试探着道:“王爷是何章程?”

    易知足径直道:“兵制革新已筹备数年,如今天下太平,立宪在即,不宜再拖,陆军大臣燕扬天正在制定详细的革新方案,烦劳沈大人征询一下皇太后的意见。”

    对于如何妥善安置八旗新军,慈安太后跟他提及过,沈桂芬当即谨慎的试探着道:“如今京师计有八旗新军十二万之众,分驻守两京可成?”

    易知足也懒的与他兜圈子,径直道:“如今世界太平,兵制革新之后又将普及兵役制,无须保存数额庞大的陆海军,计划裁撤三成,八旗新军也不例外。

    至于盛京,眼下已成为大后方,无须驻扎重兵。京师可以留驻二、三万兵力以做护卫,剩余的兵力可以分驻西北、西南和东南各省。”

    京师,紫禁城,养心殿。

    醇亲王奕脚步匆匆的走进大‘门’,一直到东暖阁外他才放缓脚步,进‘门’叩请圣安之后,他恭谨的在珠帘外跪下,就听的慈安的声音,“免礼,赐坐。”待的他谢恩落座,一个宫‘女’挑帘出来送上一份电报,“这是沈桂芬从上海发来的电报,七皇叔先看看。”

    扫了一眼电报,见的是说兵制革新,裁撤八旗新军,奕心里一紧,细细看完电报,他随即起身跪下,沉声道:“皇太后,八旗新军是太后和皇上最后的依仗,不能同意裁减,也不能同意分兵驻防。”

    形势比人强,如今却是由不得她不同意,慈安暗叹了一声,才轻声道:“大势所趋,容不得我们不同意。”

    “皇太后。”奕抬起头来沉声道:“一直以来元奇都极力回避爆发大规模内战,微臣窃以为,可以强硬反对试探一下元奇的反应。”

    “此一时,彼一时。”慈安语气里满是无奈,“如今推行宪政已是人心所向,元奇在西北战事已毕,英法两国又指望不上,况且于元奇而言,削减,分化八旗新军,乃是势在必行,断然不会做丝毫让步,又何必试探?”

    听的这番话,奕一阵无语,仔细想想,目前的情形也确实是如此,从西北腾出手来的元奇随时可以‘抽’调十余万大军北上,法兰西战败,英吉利在‘波’斯湾退让,摆明了不可能再支持朝廷,眼下这情形,元奇会否回避爆发内战都难说。

    见他不吭声,慈安接着道:“兵制革新,裁撤三成兵力,多争无益,但京师留驻兵力却是必须争一争的,二、三万兵力怕是难以护得周全,届时七皇叔须得据理力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