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 蓝田诸事-第2/3页





    想当初,胡涛初封爵位时,旨意上是食邑实封三百户的赏赐,原水扬村众迁徙到此,只占用了100来户的名额。剩余的200来户,还是在蓝田县令黄亮热心帮助下,四处收拢流民才凑齐的。黄亮的热心快肠也是有私心的,毕竟在他的执政任期内,辖区人口显著增加,无疑将是他为官最大的政绩。

    人来了就得安排住的地方,按胡涛的想法,亲疏有别乃是人之常情,水扬村众可以换算得上是胡涛的亲族,对水扬村众待遇好是应当的,自然得建正式的民居;除去水扬村众,其他的就是一般领民了,胡涛不是慈善家,后世也听过‘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所以为他们准备是临时的活动板房,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就像胡涛在邻民入籍大会上说的那样,‘大家在蓝田的新起点,某已经给你们设好了。虽说算不上‘公平’,但胜在‘公道’,而且远高于外界。以后生活的幸福与否,就要看你们自己的努力和造化了。’

    入籍大会没过两天,《新事物研发小组》终于首传佳讯:新制作工艺的炒茶终于成功了。看着久违的茶叶,胡涛急不可耐的为自己冲泡了一杯,只见此清茶汤色透亮淡绿,杯面散发着丝丝白色的热气;胡涛把茶杯拿近鼻下,习惯性的闻闻茶香,杯中的水汽润入眼中,在闭眼的那一刹那,胡涛突然感觉自己仿佛重回后世。

    “终于喝到茶了!”再睁开眼,胡涛心中感慨道。因为是深秋之际才开始收罗生茶叶,所以收获的原料不多,再加上实验尝试过程中失败浪费的,最后仅得新制炒茶十余斤而已。

    ‘炒茶’即时推广是不可能了,不过来年却是要大展宏图的新产业;于是,负责新茶的米妮在胡涛的授意下,第一时间派出大部队去了江南地区,准备收购来年的新茶原料。

    十一月十日冬至、‘冬节’,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汉代就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数日,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这一日‘冬节’大清早,天色未明,王伯便带着一青年男子,悄悄来到蓝田别院。

    别院大堂中,王伯神情激动,却又刻意压低说话音量,向胡涛说道:“天佑,带回来了!带回来了!”

    一开始胡涛因刚起床,头脑不清,咋听此言,便是一脸茫然,一时未明其意。于是反问道:“什么带回来了?”

    可王伯倒好,也不接话,只是笑眯眯的望着胡涛。

    片刻后,胡涛瞥见王伯身旁的青年,诧异道:“这不是多时不见的王三哥王威嘛!”心念至此,他脑海中灵光一闪,便明白王伯说得是什么了。“原来是‘占城稻’带回来了。太好了!”

    胡涛赶忙上前几步,紧紧握住王威的手,恳切的说道:“三哥此番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取得良种,受累了!请受小弟一拜!”说完,一揖到底。

    王威扶起胡涛道:“天佑不必如此,某不过是跑跑腿而已。若非兄弟识得良种,某就是跑断腿也无处可寻啊!”

    “好了!你们俩也别相互谦虚了,还是好好计划下,这良种的后续安排吧!”王伯打断两人的客套,正色道。

    “王伯所言甚是,不知三哥你们带回了多少良种?”胡涛虚心受教,转向王威严肃的问道。

    “某一行人共带回种子500斤。”王威回道。

    前些日子,胡涛专注大棚蔬菜的项目,很是恶补了下基本的农业知识,于是心里盘算着:‘一亩地大概需要2斤多种子,500斤种子也就能种200亩左右。嗯!’

    “不知良种物种习性如何、亩产如何、生长周期又如何?”胡涛继续问道。

    “此良种与我大唐常见品种比较,每株稻穗颗粒数量更多,大小更为饱满;习性,耐旱、不择地而生,适应性强。某在林邑时做过测算,即便是无人看管的野地亩产也达到300斤。至于,生长周期,某取良种的时,为保万一,便从当地带回一孤居老农。据老农所说,此物生长90~120天便可成熟,南地终年气温较高,一年可收三季;便是关中之地亦可耕作两季。”王威详细解释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