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8 四面楚歌-第2/3页





    其次,专题报道发布在了“娱乐周刊”最新一期的杂志之上,不可思议地事情发生了:三十万本杂志,全部销售一空;而且,供不应求。

    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所有纸质媒体都在面临着销量下滑的困境。“娱乐周刊”已经连续两年,平均每月销量都将将维持在二十三万到二十五万之间了;而且过去四个月时间,即使有颁奖季的加成,“娱乐周刊”卖得最好的十一月刊也仅仅只有二十一万本,卖得最差的圣诞特刊只有十七万本。

    但这一次,三十万本居然一鼓作气地卖光了!而且,邮箱之中挤爆了求购邮件,陆陆续续已经超过了一千封。

    于是,“娱乐周刊”当机立断拍板决定,加印十万本。这是一次冒险,也是一次赌博,但,他们成功了。

    在夜幕降临之前,十万本再版也销售了百分之九十,相信剩下的一小部分杂志,在接下来几天时间里,陆陆续续都将全部售磐。这是“娱乐周刊”自2008年奥斯卡特刊之后,第一次卖出了三十万本以上的杂志,销量之出色,让整个杂志社上上下下都喜笑颜开。

    从网络到现实,从虚拟到真实,从娱乐行业到其他行业,“蓝礼-霍尔:那个欺骗了全世界的男人!”这篇文章,正在以光速的姿态传播开来,根本不需要二十四小时,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人都已经听说了这个新闻,并且加入讨论。

    而接下来,事情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根本停不下来。

    记者们甚至没有时间采访蓝礼,也没有时间致电安迪,因为他们必须第一时间对康奈尔的这篇专题给予报道和回应:赞同还是反对,肯定还是鄙夷,讨论还是围观……

    在网络时代,如果没有第一时间转发这样的劲爆新闻,忠实订阅者们立刻就会觉得自己落伍了,大失所望,订阅率和关注度的下滑速度远远超乎想象。所以,他们必须先转发、先回应,哪怕是“观望”的中立立场,他们也必须撰写稿件、发布稿件,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之后,才能进一步追踪新闻。

    于是,接下来十二个小时时间里,网络呈现出如此一派景象:

    “蓝礼-霍尔,他真的是骗子吗?”

    “炒作高手?谎言高手?还是真正的清白?”

    “人红是非多?还是事情并非空穴来风?快速崛起的背后,蓝礼-霍尔正在面临质疑。”

    “树大招风,强势崛起的背后,蓝礼-霍尔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蓝礼-霍尔=小弗兰克-阿巴内尔?历史上最帅气的诈骗犯,历史上最绅士的谎言者。”

    “年仅二十二岁。蓝礼-霍尔的成功秘诀:恶意炒作?还是实力使然?”

    ……

    这些相关新闻全部都是源自于“娱乐周刊”专题报道而衍生出来的,为了保持客观,记者们在转载新闻时,要么是放弃评论,仅仅只是转载;要么就是提出不同的观点,留下一大串问号。

    但今天,或多或少地,记者们的转载标题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似乎大部分人都已经先入为主的假设,康奈尔这篇报道是正确客观的,只是他们还需要进一步求证罢了。

    不仅仅因为康奈尔撰写专题的手法,足够高明;还因为过去这两年时间里,记者们在蓝礼的面前可没有少吃亏,撇开去年的“西雅图远征队”不说,在其他场合里,记者与蓝礼的交锋也总是力不从心。

    更何况,内心深处,记者们对蓝礼始终憋着一股火气:至今为止,居然还是没有人挖掘出蓝礼的身家背景!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这简直就是耻辱!

    自然而然地,记者们看到了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在不知不觉地引导舆论走向,何乐而不为呢?

    “颁奖季头号热门种子,蓝礼-霍尔学院公关丑闻爆料!”

    “冲击影帝受阻,蓝礼-霍尔被指责’为了奥斯卡,不折手段’!”

    “颁奖季最大丑闻火热出炉:蓝礼-霍尔欺骗了所有人!”

    “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龌蹉——奥斯卡影帝重要种子选手的公关策略惨遭曝光。”

    “狡猾?睿智?奸诈?聪明?撕开蓝礼-霍尔的绅士面具,窥探皮囊底下的真实灵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