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老方丈



    张浩元微微一愣,这个坛子特别沉?他没有抬坛子,当然不知道坛子有多沉,而且他以为既然这个坛子是高僧坐缸之用,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好看的,只不过是一场误会而已!

    如果是误会,虽然对不起坛中的高僧,但此事却也不必追究,毕竟百姓发现了坛子里面有尸体,他们是必须要报官的,而官府打开坛子查看,也是应尽的职责,顶多算是误会,就算寄存这个坛子的两个和尚不高兴,那还能咋地!

    但如果坛子里面不止一个高僧,那就不是误会了,张浩元还没有听说,一个缸里有两位高僧坐化的,当然,实际是什么情况,他不是佛门子弟,当然也说不清楚,可按着普通百姓的习惯来讲,哪能一个缸内坐两人,那未免有些挤了吧!

    张浩元又退了几步,想了想,道:“先把坛子口封上吧,里面高僧的法体我们也不好多做打扰,去个人把附近庙里的和尚带几个过来,问问清楚再说!”

    差役们上前,忍耐着恶臭,重新把坛子的口又给封上了。

    一个捕头则带着几个捕快去了附近的寺庙,去找和尚了,万年县里面的寺庙不少,找几个和尚那还是很容易的。

    张浩元则回了公事房,把代百顺和代小福父子叫了进来,详细询问那两个和尚的事。

    没过多大一会儿的工夫,捕头便带来了三个和尚,便是附近寺庙里的三个方丈,都是岁数挺大的和尚,年纪最大的那个已经快七十了,长着两道长长的白眉。

    张浩元没有迎接出去,但却也在三位老方丈进门之时站了起来,冲他们拱了拱手,道:“三位高僧请坐,来人,上茶!”

    这三位老方丈都是附近寺庙里的,三个不同的寺庙,但都不是大庙,都是坊里的普通小庙,那种算上方丈在内,一共不超过十个僧人的那种小庙。

    张浩元等三个老方丈都坐下了,便道:“这次本官请三位高僧来此,是想问一下如有高僧圆寂,那么坐化是不是要坐在一口缸中,或者是大坛子里?”

    三个方丈面面相觑,他们在路上时已经听捕头说起过这个了,他们都是佛门子弟当然对这些有所了解,于是便对张浩元解释了一番!

    但是,这三位方丈是从佛门子弟的角度解释的,虽然很专业,但是张浩元其实并不需要他们这么专业的答案,他只是需要知道,那种缸有类似高僧棺材的作用就可以了,至于具体细节,他不需要明白,对案子也没有任何的帮助。

    张浩元很有耐心地听完,然后问道:“那么,有没有一口缸内有两位高僧坐化的呢?”

    他问的话不够专业,但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明白的,而且也不算是不尊重,这个时代,官员问什么就是什么,也没有说话要注重语气用词,以免伤了佛门子弟的心的说法,佛门子弟也不敢提什么心灵被伤害,也不敢玩脆弱,甚至连慢些回答都不敢,官老爷打起板子来,可是不管你是不是出家人的!

    三位方丈嘴上不敢说,但心里还是挺不舒服的,一口缸内怎么会有两位高僧的法体呢,这情同侮辱了,他们三个互视一眼,都没有立即回答!

    张浩元拖着长音,嗯了一声,语气有些不耐烦,互相看是什么意思,是有意怠慢他的问话么,不配合官府问话,那他可有的是办法让这三个老和尚配合的,没什么好客气的。

    三位方丈都吓了一跳,年纪最长的那位方丈连忙说道:“回张县尉的话,绝对没有一口缸内有两位高僧法体的事,绝对没有!”

    张浩元道:“天下这么大,你能保证都没有吗?”

    方丈犹豫了一下,他们三个又互相看了眼,用眼神交流了一下,之后,老方丈再次摇头,道:“这种事情以后会不会有,贫僧们不能保证,但以前一定没有!”

    这句话说得斩钉截铁,很有权威性。

    然而,张浩元问话,可不是需要他这种斩钉截铁,他又问道:“天竺那边呢,有没有这种风俗习惯,还有,如果遇到特殊的事情,比如说战乱,比如说紧急的事情,所以不得不把两位高僧的法体放入了一口缸内?小心回答,本官问的话,有可能涉及到人命案子,要是回答错了,算你们做伪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