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看态度



    张浩元收回了目光,并没有对慕三通表示出什么特别在意的神色,他又低下头去翻卷宗,而慕三通进了屋子之后,差役便让他行礼,慕三通明显是一个很见过世面的人,知道当官的喜欢什么!

    慕三通双膝一软,便跪在了地上,磕头道:“小人慕三通,见过县尉大人!”

    大唐的礼仪当中,是不流行跪拜的,当然普通百姓见到官员,行礼是必须的,哪个朝代都要行礼的,只不过此时的大唐不似后世明清,见面就跪这种礼仪在此时不但不流行,而且也是不提倡的。

    可如果某百姓见到某官员,非要跪下磕头,那某官员心里还是会很舒服的,毕竟当官是为什么?当然为的什么会很多,可为什么的其中之一,不就是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么!

    张浩元见慕三通如此有礼,微微一笑,笑道:“你这人倒也识趣,起来说话吧,来人啊,给他搬只凳子来!”

    差役们立即照办,慕三通这才爬起身来,张浩元可以看得出来,慕三通看上去明显是小小的松了口气,不似刚进门时那么紧张了!

    慕三通坐到了胡凳上面,态度仍旧谦卑得过份,屁股只是沾一点胡凳的边儿,满脸都是恭恭敬敬的表情,象个学生似的,等着聆听张浩元这个老师的教导。

    张浩元问道:“本官让人找你来,是想要向你求证一件事,姜小坛被人害了,不但被害了,还被人抢走了银两,据他的舅舅说银两是向你借的,有五十两之多,是两大锭白银,是这样吗?”

    他的这句话里面是有陷阱的,姜小坛被抢走的是一锭大银,二十五两的大锭银子,而不是两锭,更不是五十两,他是故意说成这样,等着看慕三通的表情。

    慕三通微微一愣,随即摇头道:“回县尉大人的话,小人只借给了姜小坛一锭银子,是二十五两的那种银锭,当时小人只剩了这么一锭银子,所以也只能借给他一锭,否则小人会多借给他一些的,以帮他渡过难关,却不成想他遭人抢劫,连性命都丢了!”

    慕三通的表情很正常,有些悲伤,但也并没有悲伤过度,有些自责,却也不至于说跺足捶胸,没什么过火的表情,看不出有什么反常,并且他也没有说谎,没有想着让姜家多还钱,所以反正也死无对证,他便多说一锭大银!

    总之,慕三通态度很诚实,表情很正常,可也恰恰如此,却正好说明他不正常!

    慕三通只说结果,听上却没有任何错误,但对于破了无数案子的张浩元来讲,正好却说明了慕三通的冷酷无情,慕三通只想着这件事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或者坏处,但却没有想过,如果不发生这件事,哪怕只是假设没有发生这件事,他都没有想过。

    普通百姓的想法,一般都不会只是说清楚事情,必定会有一些悔恨,或者只是程度稍轻的懊悔在里面,普通百姓都会说如果当初我留他在此过夜,不要赶夜路就好了,或者说,要是我当初送他一送就好了,也不会出这个意外,甚至还会说,他这么年轻人就没了,可让他的亲人多伤心啊,以后可怎么活啊,诸如此类的话!

    这些诸如此类的话,其实都是废话!

    但也恰恰就是这些废话,构成了世俗间的人情!

    普通百姓哪有只说事情的结果,而不包含人情在里面的,如果真的只说结果,而没有人情在里面,那就算是表情再镇定,语言再合乎逻辑,可却也是冷冰冰的。

    普通百姓对于不相关的人,也许会有这种语气,之后再议论一番,但对于慕三通这种欠杨家一些情份,并且本身做的就是一件“还人情”的事情时,他会这么说话吗?

    慕三通的表现是一个很懂人情世故的人,那么,他现在的反应,就是不正常的,其实,就算是不懂人情世故,也很少会有人这么说话的。

    张浩元紧接着便说了一句:“如果那天晚上你留姜小坛过夜就好了,或者是送他回家,那么也许就不会出这样的意外了!”

    慕三通哦了声,这下子他终于露出了不自然的表情,很明显他事先没有往这方面想过,被张浩元突然一说,他很有些意外,这说明他事先并没有往如何保护姜小坛的方面想,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保护姜小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