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七章 刘鸣奏本-第2/3页





    让人们意外的是,守御司的主张无人支持,只有一个钱巽。

    而齐泰、高贤宁两个所谓的新党,还有疑似新党的“二胡”,礼部尚书胡濙、翰林院学士胡广;他们居然一起支持“知道了”。于是内阁九人在极短时间内,便达成了决策。

    事情变得微妙而复杂起来。刘鸣的奏章、并非齐泰指使,这样的“真相”可能性极大;当然也不排除齐泰故意以退为进的可能,安排打头阵的人只是“投石问路”策略。

    齐泰回到了书房,很快高贤宁便来了。

    “你我身在内阁,贤宁平日要注意避嫌。”齐泰说道。

    高贤宁用轻松的口气道:“满朝同僚,谁不知道咱们的师生之谊,怎么避也无用。”

    齐泰看了他一眼:“有的是机会见面,在武英殿得注意言行。”

    高贤宁也不再顶嘴,作揖道:“谨遵齐部堂教诲。”

    他看了一眼书房里面的屋子:“下官瞧着里面有茶,齐部堂不请我喝一盏?”

    这些口气、聋子也听得出来俩人关系很是亲密,或许真没法避嫌。齐泰起身道:“进来罢。”

    书房的门开着,外面阳光明媚。只要有人进门,就能从光线明暗变化察觉;但里屋厅堂离门窗有段距离,只要留意谈话的声音大小,便有一定的私|密性。

    高贤宁自己动手倒茶,径直说道:“这刘鸣与咱们不是一路人;与侯海、裴友贞、钱巽也不是一路人,但有结盟的迹象。”

    齐泰不置可否,但心里很佩服高贤宁的头脑清晰,言简意赅便说到了点子上。

    齐泰点了头,说道:“你我已位列九卿,还能做多大的官?刘鸣那等人不同,如今已无从龙之功的机会,熬资历

    想做九卿大臣,熬到老也不一定。”

    高贤宁冷冷道:“圣上欲行新政,还真的是个大好机会。刘鸣在安南国、日本国与侯海等人打交道,怕是结交甚欢。侯海等自诩汉王府故吏、皇帝心腹、伐罪功臣,苦于在朝中势单力薄,这可正好与刘鸣一拍即合。将来刘鸣若争到变法帅旗,不难拉拢到一干同窗同乡、或是意气相投的士人聚于麾下。”

    他沉默片刻,又无不纠结地说道:“读书出仕,究竟是为了赈济苍生、还是升官发财,抑或都有一些?”

    齐泰不动声色道:“并非所有士人,都像贤宁一样家境殷实富裕。京师大多官员仍是无权无势,领着微薄的俸禄,连吃饭穿衣都紧巴巴的。读书人不都是苦行僧,难免心存升官发财的念头,尝若士人全照圣贤书教诲,官道绝非如今之局面。”

    高贤宁沉吟道:“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刘鸣的胆量。我看他在安南国、日本国提着脑袋办事,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怕是看开了,很能豁得出去。”

    齐泰忧心道:“主持新政的人,要是起初就抱着升官发财、党|同伐异的动机,对朝廷、新政必定不是好事。你我皆能看透一二,圣上岂能不察?”

    高贤宁没吭声,似乎有点出神。过了好一会儿,高贤宁沉声道:“圣上是知道的。”

    他的口气十分肯定,毫无猜测的意思,仿佛已然断定一样。

    高贤宁道:“但这种人难得出现,须得胆大如斗、看淡生死,而有所私心欲|求,或可以容忍。下官预料,圣上真的敢用这个人。”

    齐泰不经意间叹了一口气,略有失意地说道:“我是老了,已不能再为圣上前驱,报知遇之恩。”

    高贤宁微笑道:“下官自觉年轻,但依然支持齐部堂的主张。朝廷从一潭死水,再到乱流纵横,皆非风水之道。终究得如齐部堂这般持重大臣,方为国士。”

    齐泰猛然转过身来,说道:“我还是要进言圣上,提醒一二,以尽人臣之责。”

    高贤宁想了稍许,点头道:“如此也好,让圣上清楚地知晓、齐部堂的心迹与主张,省得揣度之间有所出入。智者千虑、尚有一失,万一圣上也有疏忽哩,臣子便该查漏补缺。”

    他的声音稍小:“下官以为,最厌恶刘鸣的,怕不是咱们。高处都坐着人,刘鸣想带着一群人挤上来,哪些人最可能被迫让出位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